|
走访20万灾区群众 首份灾区心理调查报告将出炉 |
2009-04-30 |
|
昨天,华西医院映秀医疗站正式启动,而心理咨询是医疗站的重要门诊。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孙学礼介绍,此前由110名精神科专家耗时1个月,对青川、北川、都江堰近20万灾区群众(成人)的心理调查报告近日将出炉,这也是全国首次在大灾后进行群体心理调查。
调查20万灾区群众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干预;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会帮助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害1年之内,20%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为预防和缓解“5·12”地震1年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省卫生厅组织了110名精神科专家,展开为期1个月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是青川、北川、都江堰三个典型灾区的20万受灾人群,主要针对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疾病两方面。
打麻将也是心理干预
孙学礼表示,西方的心理干预方式并不适合于东方人,“东方人更注重群体、家庭、亲密小群体的整体性。所以心理干预也要从群体入手。”
地震后不久,麻将桌似乎是很“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板房区内。对此,孙学礼解释说,麻将是四川的特色,让灾区群众打打麻将,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地震以后,生活虽然有改变,但往昔的一切仍可重演。“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打开心结也是一种帮助。”
重组家庭利于抚平创伤
2名妇女来到华西医院医生的面前,她们都是在地震中失去孩子,后来又怀孕的母亲。孙学礼说:“有些人会认为,地震后很快又结婚生子是无情的表现。但重组家庭和孕育第二个生命,是对心理创伤最好的修复。家庭能给人带来归宿感,有依靠。而孕育第二胎是让失去孩子的女人恢复母亲角色,体现母亲价值的唯一方式。再次怀上孩子,她原本的生活状态又回来了,心理上的创伤自然就降低了。”
儿童情绪异常应重视
在医疗点,居民燕子把自己3岁的女儿丹丹抱到心理专家的面前咨询:“地震后,娃娃脾气暴躁了,不爱和小朋友耍。响动大点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地震后情绪、性格发生变化的儿童不是少数。专家说,丹丹虽然才3岁,但也是有记忆的,只要悲伤和恐惧的记忆依然存在,就必须对它进行干预和处理。否则,它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据了解,精神科专家还将在近期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调查。华西都市报记者 程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