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回首“5·12”:怀念让我们更坚强 |
2009-04-30 |
|
新华网成都4月4日电(记者 刘大江、丛峰)天色暗淡,细雨霏霏,哀乐低回……4月4日,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
哭声与哽咽汇成一条悲伤的河,在地震灾区的每个废墟上、每个人的心里流淌。一路走过北川、汶川、青川,走过所有的地震灾区,那袅绕于断壁残垣之上的香火,以及泪雨滂沱的惨淡面容,让我们心碎,但他们擦拭眼泪走向废墟外新生活时的那份坚定,又让我们久久感动。
怀念使人坚强,更给生者以承担的力量。几千年来,正是这份对于苦难的沉默坚韧、气吞山河的承担,我们民族才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
在清明节对于逝去亲人的集体记忆中,灾区尚未愈合的创伤依然令人疼痛
4月1日,是北川县城第三次解禁的第一天,飘飞的细雨和瑟瑟的寒意中,记者遇见了独自给遇难丈夫烧纸的北川农村妇女朱秀华。
脸庞憔悴,双眼红肿,拎着一个装有祭奠物品的小布袋,朱秀华向记者友善地点点头。她告诉我们,她曾经有一个非常能干、非常体贴的丈夫,有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平时只负责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不用考虑经济问题,丈夫在县城搞装修,每月挣三千块钱,家里的钱用不完,住宅5年内新修了两次,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感觉自己像一只幸福的小鸟,丈夫的胸膛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港湾。
但“5·12”大地震摧毁了这一切,丈夫被永远埋在县城农贸市场废墟下。
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担,现在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伺候多病的公公婆婆,照顾读初中和小学的2个儿子,白天还得到建筑工地上干男人干的体力活。因为是小工,工资很低。幸亏有政府资助和志愿者帮助,学校减免儿子的学费,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
在县城废墟警戒线外面,遥对农贸市场方向,她找了一个小小的空地,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两个圈,写上遇难丈夫和父亲的名字。这是当地风俗,因为遇难人多,烧的纸钱不写上亲人的名字,他们收不到。
“你一路走好!你不要担心,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好好活下去。”临走时,她对废墟下面的丈夫说。
在清明节对于逝去亲人的集体记忆中,灾区尚未愈合的创伤依然令人疼痛。
4月4日,以卖菊花为生的青川县农民何先通像以往一样,拿着一束菊花,来到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拜台,献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就在脚底下40多米深的地方,相濡以沫20年的妻子,连同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家和所在村庄一起,被垮塌的山体永远埋在那里。
何先通卖的菊花,是儿子何元开在成都买了托运回来的。3日,何元开抱着一束菊花,在成都望着家乡青川的方向。清明节到了,他特别想念遇难的妈妈。
清明的微风,带着忧伤的哀鸣,吹过灾区的断壁残墙;清明的细雨,裹着心酸的哽咽,洒过灾区的大街小巷;清明的泪水,相拥着悲情的风雨,在灾区人们的心头流淌。
悲情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它是对逝者的哀悼,但绝不是来自生者的怯懦。
有了对于明天的希望和追求,挤在岩石缝里的种子也能迸出惊人的力量
清明节前夕,46岁的王天林专程从邛崃赶回青川老家一趟,给亡故的父母上坟烧纸。
不久前,地震极重灾区一批因灾失地农民完成了首次跨市异地帮扶安置,从青川县迁居到成都邛崃市南宝山农场,总共80户293人,王天林是其中一个。
他还想回去看看老家废墟旁边那2亩油菜的长势。那些油菜是他在地震后利用垮塌山体间幸存下来的土地,冒着危险种上去的。
3日,细雨霏霏,他回到青川后,向大山里的老家前行。他连走带爬,整整花了3个小时,才回到大山上的老家废墟。那已经不是什么“家”,而仅仅只是断壁残垣间的一堆瓦砾和一些已经腐朽的梁木,上面还扔弃着几块破烂的竹篾席残片。不远处就是父母的坟墓,坟头已被齐腰深的杂草覆盖,他从废墟里刨出一把生锈的锄头,将父母坟头的杂草除尽,然后打开随身带来的口袋,拿出香蜡纸烛,像往常那样烧纸点香,最后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
大地震时,他们一家人逃到山外,但几天后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返回来,掏废墟下面的家具和衣物等值钱的东西,喂养的10多只鸡和两头猪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每隔3天,他必回老家一趟,拿出没来得及转移的谷子,到附近找干净的水,喂猪和鸡。那些挺过地震劫难的生灵一见他的身影,就呼哧呼哧、咯咯咯地叫唤,欢喜得在他身边团团打转。因为要迁居外地,一个月前他将所有10多只鸡和一头猪卖掉了,剩下的这2亩油菜地成为他的牵挂。
春天里的油菜花长势很旺,满坡金灿灿的,像火焰在呼呼燃烧。但如果逢上下大雨,一旦滑坡,这些油菜地将全部被掩埋。
“是土地就不能荒废,想收获就要耕作。”王天林的话令人心头发烫。
在邛崃市南宝山农场新家,他对未来的盘算很多:种茶树,搞乡村旅游,到成都附近打工挣钱,见世面……
灾区像王天林这样的人有很多,北川任家坪板房区管委会负责人丰俊清就是其中一个。
丰俊清平时很忙很累,在管委会对面,曲山镇板房小学正在拆迁,学生已经转移到邻近的擂鼓镇就读,新的曲山小学即将动工。这是曲山镇重建的开始,之后是曲山镇医院、文化站和市政设施。任家坪安置点,已被纳入到北川地震遗址及综合服务区的规划。
震后,北川干部享有申请调离的机会,但作为大地震幸存者之一的丰俊清拒绝了:“活下来的价值,就是让那倒下的城市重新站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希望和顽强,挤在岩石缝里的种子才得以迸出惊人的力量。
我们看到,离北川县城废墟大约23公里的安昌河两岸,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已经开始,一座新的北川县城正在孕育。
我们听到,四川省发出“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誓言,掷地有声。
没有什么能够摧毁这片土地的希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对于明天的追求。
灾难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敢于直面灾难,认真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祭奠的人们跪地而泣,整个民族垂首肃立。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仪式,那一份沉默的哀悼,一种果敢的承担,重于泰山。灾难是一所学校,直面和承担则是最好的学习,最果敢的承担往往萌生最具建设性的变革。
“好多次在夜里梦到我的乖孙女,今天可算是能来看一下了。”4月1日一大早,谭云兰老人就和女儿、女婿一起从绵阳搭车赶到北川老县城,看望地震中遇难的老伴和小外孙女。
谭云兰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老县城汽车站附近一栋倒塌的楼房前。朝自家的方位刚看了第一眼,老人就已泪如雨下。老人的女婿蹲下身来,用几块砖搭起一个小小的空间,点燃3支香。老人的女儿给父亲烧完纸钱,从包里掏出一块手帕,里面包着在地震中遇难的4岁女儿的照片。她用手帕托着照片,轻轻地放在地上,接着给女儿上香。
与谭云兰老人一样,连绵细雨中,身背香蜡、纸钱,手捧鲜花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向北川中学和县城废墟走去……
封闭已久的四川北川县城从4月1日至4日向群众开放。这是继去年地震百日祭和今年春节之后,北川县城第三次开禁。
北川县政府特意安排了15辆大巴,解禁期间免费接送入城祭奠的本地群众,汽车从绵阳高新区永兴板房区滚动发班,沿途接送群众至任家坪,再下车步行进入县城遗址祭奠。当地群众凭身份证,即可搭乘。为保障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有序、安全进行,北川县消防、卫生、民政等部门全部出动,抽调警力130余人,通过在北川城外增加执勤警力、实行交通管制等方式,确保无交通事故和人员挤伤事故。
北川这样规定:尊重民俗、尊重民意、敬畏生命、安慰生者。如此周到的考虑与安排,无疑是政府亲民、人性化之举。也正因为此,当前灾区干群关系、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敢于直面和承担,让我们在大地震中变得更加成熟。这种成熟就表现在我们能够直面灾难,能吸取惨痛教训,防患于未然。
4月1日,国务院决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全面提高校舍的防灾能力,今年中央新增专项资金8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校舍安全工程。
灾难是一种历练、一种洗礼。一个民族,只有善于向灾难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正如脚下的这片土地,千百万年穿过雷电越过烈火,历经劫难,淬火而生,在漫长的岁月里愈显光彩夺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