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映秀 打造抗震建筑示范区 |
2009-04-30 |
|
(记者 张守帅)“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的灾后重建,举世瞩目。昨(8)日,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在蓉开幕。来自联合国及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250余人,围绕“安全、先进、优质、环保”的主题,共商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大计。
副省长黄彦蓉在致辞中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映秀镇的恢复重建,明确提出要用现代先进的规划理念、先进的建筑技术、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设计、先进的施工管理,把映秀镇建设成为抗震建筑的示范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工程、防灾减灾的示范工程和民族特色精品小城镇。四川人民热切地期盼国内外专家就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规划建筑设计、抗震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恢复以及现代建筑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出谋划策。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劫后重生的映秀,凝聚了全世界智慧和力量的映秀,必将以更加美好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在致辞中说,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规划理念,先进的抗震设防技术,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映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为四川及外省其他灾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突出特色,要注意处理好重建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同时加强监管、确保灾后重建如期完成。
联合国亚洲防灾减灾中心负责人铃木弘二表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亚洲防灾减灾中心在中国政府的协助下,派遣专家参与灾区受灾情况调查。此次国际研讨会将介绍日本的抗震技术、经验和教训,希望有助于提高普通百姓的防灾意识。
会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夏南凯介绍了映秀镇总体规划,中科院院士、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锡元作防震减灾与建筑抗震报告。
昨天上午,与会专家还赴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映秀镇百花大桥、渔子溪村、漩口中学等地现场考察。
映秀镇:灾后科学重建路径探讨
- 本报记者 陈宇
作为阿坝州门户重镇的汶川县映秀镇,岷江和渔子溪河穿小镇境内而过,植被丰富,气候宜人。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映秀镇遭受重创。
何时还秀水青山美容颜?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牵动着世人的目光。昨(8)日,凝结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规划设计院和中国建筑科研院等多家设计单位专家心血的 《映秀镇总体规划和新技术新材料运用》报告,提交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并征求250余名国内外专家意见。
生态宜居示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依托周围山体、穿城水系作为映秀镇整体背景,通过生态廊道创造整体连贯的自然开敞空间,勾通山脊绿带、山谷绿带、滨河绿带,将城市外围的自然森林引入城市——秀美如画的映秀,将更美。
映秀镇地处岷江上游,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的关键地区。在“5·12”地震中,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了映秀镇境内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严重受损。
东莞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华翔介绍,映秀镇生态恢复将分为遗址保护、重点治理、一般治理、自然保育四个区域。
遗址保护区,主要指具有纪念、科研科普、观赏等重要价值的地震遗址,主要包括中山谷泥石流、堰塞湖、崩滑体、百花大桥、公墓等。“而包括镇、村人居生活环境安全影响区,岷江、渔子溪河谷道路一侧的国道213、省道303等交通干线安全影响区,以及重要厂矿企业生产环境安全影响区,则属于重点治理区。”华翔说。
去往映秀的路上,专家们心痛地看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潜在易发区等各类型受损区随处可见。那么,对于这类区域该如何治理呢?华翔认为,“崩塌体的稳定措施,主要有坡脚挡土墙、主动防护网等工程加固办法,同时可在崩塌体基础上选种乔木灌木,对破坏面进行植被恢复。”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也认为,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是震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映秀三面环山、中间临水的生态资源,我们提出‘三山二水夹一城’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通过一条完整的生态廊道来链接各个生态要素。”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规划所所长肖达介绍。
产业持续示范生产自救和产业恢复
未来新映秀中心镇区的规划范围,概括为“一心多点,四区八组团、轴廊贯通。”将主要以映秀镇集中区为主,规划区面积约0.74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映秀镇中心镇区人口规模控制在5700人。
在规划中,映秀镇中心镇区,可概括为“一心多点,四区八组团、轴廊贯通”。“心”,指河口纪念广场及公共服务中心;“点”,指门户节点;“轴”,就是213国道及内部主要功能轴线;“廊”,即渔子溪及岷江生态廊道;“四区”,为公共服务片区、居住片区、商住片区、发展备用片区。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道路交通规划采取镇区双出入口,并加强跨江交通,同时,在街坊内部增加疏散通道。”肖达介绍。“四区八组团”美丽的蓝图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的目光,也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
“震前,映秀镇交通便利,旅游产业已有初步发展。震后,恢复重建观光旅游将成为其旅游业的主要特色、镇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专家们在试图挖掘映秀的“旅游潜质”,把地震旅游的开发摆在首位,形成以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地区的名片,是映秀旅游业获得成功的选择之一。
而利用映秀优越的自然条件,以生态农业为重点,对传统特色食品、药品与纪念品进行重新包装,增加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的可参与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丰富旅游内涵,也被专家们看好。
同时,在镇区北部的产业区(以药厂为核心),在巩固发展水电业的基础上,拓展包括传统医药、特色农产品、羌绣手工艺等旅游纪念品的加工。
安全体系示范重建防灾示范的安全家园
抗震安全体系由生命安全网络和生命基础设施两部分构成。“紧急情况发生时,救援直升机可以从都江堰起飞,沿岷江峡谷抵达映秀镇。”
深入灾区考察的专家们深知,刚刚经历过大灾难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生存安全。为此,在规划中,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是设计方案的重中之重。“抗震安全体系,由生命安全网络和生命基础设施两部分构成。”肖达说,在安全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消防、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讯、应急医疗救助等设施点的要求,做到平时安全有效、灾时快速救援。
为高标准建设映秀镇防灾减灾系统,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专家规划将对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综合防灾分区,综合设置城镇范围内的各项防灾减灾体系。
在特殊时期,镇区如何保持对外联系?如何保持“生命线”畅通?“生命线包括公路和空中两部分。公路,指国道213线和新建的都汶高速公路;空中生命线,主要是指结合映秀小学的运动场,保留和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作为紧急空中救援的平台。”华翔介绍:“紧急情况发生时,救援直升机可以从都江堰起飞,沿岷江峡谷抵达映秀镇。”
抗震建筑示范区采用抗震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提出了“抗震建筑试验区”的概念。
“镇区建设过程中,除了对整体建筑形态综合规划布局之外,可以选取局部地块,考虑安排建筑师集群设计街区,由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发挥各自特长率先建起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建筑。”肖达说。
“抗震建筑试验区”,还表现在映秀镇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选取上,专家建议大胆采用抗震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
新材料,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议采用轻质高强新墙材料,如采用钢结构,具有强度高、结构重量轻、延性好的特点。而轻质墙体与楼盖,如轻钢体系、加气混凝土板、引气混凝土板、定向木纤维板、纤维水泥板、石膏板等,主要有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最直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新结构,建议采用抗震砖混结构、抗震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低层木结构或低层轻钢结构等抗震结构体系。“采用抗震结构体系,最主要是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提高在地震作用时结构的抗震性能,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肖达介绍。
新技术,则主要包括近年国内外在地震高烈度区已开始应用的建筑隔震技术。
“集群设计”的抗震建筑试验区,将集百家之所长,更好地推进抗震建筑的研发工作,“为指导映秀乃至其他灾区城镇的重建家园起到示范作用。”肖达说。
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应对灾害
- 本报记者 宋开文
昨(8)日,参与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的数十名专家,前往“5·12”大地震震中映秀实地考察。虽然他们都是研究地震或抗震建筑的权威专家,但沿途破碎的山体、变形的地貌,依然让专家们触目惊心,唏嘘不已。专家们以他们独特的眼光,在漩口镇集中村和映秀镇百花大桥、渔子溪村、漩口中学、阿坝州规划展览厅等地现场参观考察。
本报记者一路随行,就如何科学进行灾后重建采访了部分专家。
设防标准有个渐进的过程
访谈专家:砺波匡 日本国土交通省住宅局处长、抗震建筑专家
记者:您此前来过映秀吗?作为一名抗震建筑专家,今天看了震中情况,最大感受是什么?
砺波匡:地震后,我来过四川灾区,但到映秀这是第一次,强地震的破坏力的确让我震惊。
记者:日本经历过多次大地震,在房屋抗震设防上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不同年代的房屋在抗震设防标准上是否有差异?
砺波匡:当然是这样。中国有句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在抗震设防方面,也是根据一次次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完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我们在防震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不过,日本实际上对于抗震要求变得如此严格,也是最近20年的事情。每次发生地震后,我们都会组织专业人士,到现场去研究,哪一类房屋倒塌最多,哪一类房屋抗震性最好,然后进行总结。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根据情况对标准进行了修改。
记者:对四川灾后重建,您有什么建议?
砺波匡:我这次来参加研讨会,带来一个论文《日本建筑物抗震对策的经验和进步》,希望与中国的同行探讨。希望中国在灾后重建中,将农村住房也一并纳入统一的设防标准。
另外,有些材料可以再生使用,如果废弃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最好能够加以有效地利用,比如说砖头,木材的碎屑,这些都是可以再生使用的。还有较新的一些塑钢原料,也可以把它很好加以利用,重新做成塑钢的门窗。
地震灾害,不仅映秀、四川要面对,全人类一直要面对
访谈专家:张清云 台湾土木技师公会机构委员会主委
记者:到“5·12”特大地震震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张清云:虽然我这已经是第三次到四川灾区了,但我还是要说,地震的破坏力太大,地震这样一种自然灾害,不仅仅映秀、四川要面对,也是全人类一直要面对的课题。人类存在的历史,就是不断和各种自然灾害搏斗的历史。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能把损失减少到最轻。
记者:您看了映秀的灾后重建,有什么建议?
张清云:我仔细看了集中村新修起来的农房,从材料到技术,抗震性能都很好,能起到防震作用。建议灾区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对农房建设抗震设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房屋设计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房屋整体稳定性。
让“豆腐”变“凉粉”
台湾专家建言震后生态治理
- 本报记者 张守帅
与台湾“9·21”大地震相比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力更强
来自台湾的林成功是中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中国西部办事处主任,不仅参与了台湾“9·21”大地震救援及重建,就连博士毕业论文也是研究那次地震的滑坡动力。
林成功说,相比台湾“9·21”大地震,“5·12”汶川特大地震是规模更大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挤压碰撞,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建筑物的破坏力更强。在他看来,“5·12”特大地震持续了上百秒时间,山区的地震烈度远远超过房屋设防烈度,尤其是那里的农房,房屋成片倒塌就可想而知了。
从都江堰到映秀的路上,看到大量山体因垮塌或泥石流伤痕累累。林成功说:“严重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倒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12”地震后,他去了北川、江油等地调查,发现很多房子垮塌是因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
修复破碎山体的“魔术”
台湾“9·21”大地震后,林成功从事地震滑坡的整治,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地震抖松的山体就像一块豆腐,稍微再增加点外力就会碎裂,但是,如果把豆腐变成凉粉呢?”
“豆腐”变“凉粉”的诀窍是,对滑坡清理后,在其依附的岩石内置入钢筋,增加岩石的韧性,使之由硬体变为软体,然后外面灌喷一层水泥浆挡土墙,这样整块滑坡会变得像“凉粉”一样富有弹性。
但是,粗糙的水泥浆在绿色植物的环抱中,会很煞风景。林成功说,下一步就要给水泥浆“喂药”,让它“长”出青草。这个“药剂”其实也是一层浆,但里面含有草种、营养剂、能凝住石头的黏土,喷完后,外面覆盖一层网,就可以等着长草了。
让草木常年旺盛生长的关键,是让其有充足的水分。“‘喂药’前,铺上一层无纺布就可以了。”林成功说,“尿不湿”可以让婴儿的尿液均匀渗透,这层布的原理也是如此,让草均匀得到水分,而且不容易渗漏。
把握治理重点,注重节约
据林成功介绍,台湾“9·21”大地震后,通过前述方法治理的滑坡,最大的一块长300米、高200米,一般集中在60米、80米。他说,与“9·21”大地震不一样,“四川山区大量山体垮塌,滑坡面积大,而且,泥石流冲击形成的沟多,由于山体太高,增加了施工难度”。
林成功说,应该在汛期来临前,整治山体滑坡。他认为,治理滑坡首先要治理人口集中的地方,尤其是设有学校、医院、厂房等的场所,因为这些设施承担着紧急避难场所的功用。
治理滑坡,还要注意节约。“治理费用相对较高,其实,那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不大的区域,除了让自然发挥自我修复的作用外,可以在存有土层的滑坡上喷洒草种,这对库区的山体来说,尤为重要。”
新西兰经验 房屋下重上轻
- 本报记者 宋开文
新西兰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新西兰华人科学家协会主席余嘉顺博士,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给我们带来了新西兰的一些建筑抗震经验。
余嘉顺说,新西兰一直属于地震多发地带。除1855年首都惠灵顿发生过里氏8级地震外,1931年,纳皮尔发生7.8级地震。此前,这个国家没有与地震防御相关的法律。1934年,地震发生后的第3年,新西兰通过了新的房屋建造法案,要求所有建造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基础必须以钢筋水泥建造。此后的许多年里,法案几次进行修正,又允许了几种新材料建造房屋 (比如钢框架)并增加对建筑物强度的要求。
如今,新西兰多数住宅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以及木基结构板材为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下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帮助稳固地基,而上部的轻型木结构自身质量轻、强度高、抗震性强。
此外,新西兰相关法案还严格规定建筑物中必须用什么样的防火材料,这样当某座房屋发生火灾也不至于使大火蔓延至全城。在新西兰,多数居民用房都是木结构的,这样的房子其实在地震中损失会很小,而且居民住房必须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这样一旦地震发生,大家都有足够的空间得以逃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