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胡彦殊
双流县永兴镇的王洪辞去了在北京工厂生产电子器件的工作,准备回家种枇杷。他的农民身份在经历了向“农民工”的转变后,似乎又要再次回到“农民”。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王洪家的5亩枇杷地已租给了当地的老板,从自己种到帮老板种,王洪的农民身份向职业农民转变。
这样的身份变化将遭遇哪些难题?又将如何实现?8日全省产业技术农民和创业农民培训在双流正式启动,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向“职业农民”回归的机会。
返乡农民工遇到新情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遇到了往年返乡不曾遭遇的新情况,在今年我省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对职业农民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农民工都得和王洪一样,调整身份。
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对农民提出了职业的要求,即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告别传统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和随意自在的工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明确分工,标准化和执行严格规章制度的农业生产。
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从长远来看,四川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需要大量的职业农民来支撑,就目前而言,全省正在推进的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特色效益农业等重大项目的发展也直接构成了对职业农民最为现实的需求。
各地也逐渐尝到了“职业农民”的甜头,江安县延伸竹产业链,引导农民把竹片加工为黄折,当地竹农每人每天的收入从10多元增至30多元。仁寿县农广校培训出的“职业农民”其生产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增加了10%以上,纯收入增加了5%以上。
农民工转向职业农民更有优势
相对传统农民,农民工向职业农民的转变似乎更有优势。
在省农业厅农广校校长曾学文眼中,职业农民应该对应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成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一环,而不是一个人包完所有的工作。而这对于经历了“产业工人”阶段的农民工来说,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四川宗富果业有限公司雇了60多名职业农民,其中约20名有外地打工的经历,剩下都是当地农民直接转型。总经理裴忠富对此感触很深,返乡农民工相对年轻,思想新,对新技术接受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很适应公司的现代管理方式。但返乡农民工的转型也并非易事,尽管有产业经验,但生产的内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中有相当的部分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在技术上还要从头学起。
产业培训铺平“回归”路
按照规划,全省到2013年底将为每个行政村培养1名以上农民技术骨干,累计培养6万名左右,而今年年底将完成农技推广人员、新型骨干农民以及适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
数以千万计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显然并非只有一条路径。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农民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将根据不同人群独特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应产业的某个环节进行培训,扬长避短。
近日由省农业厅编订的《四川省水稻等十四个产业技术农民培训大纲(试行)》正式出台。从横向看,涉及到了水稻、玉米、蚕桑等14个方面的产业技术培训,从纵向看,涉及到了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育苗技术”到“加工营销”样样齐全。
向“职业农民”回归有着远比向“传统农民”回归更为丰富的选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