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汶路险要路段 1155名观察员指挥交通 |
2009-04-30 |
|
- 杨刚 李兵 本报记者 松涛
4月9日12时,烈日炙烤着大地,都汶路“老虎嘴”一处悬崖峭壁下,一位身着迷彩服站得笔直的小伙子顾不得擦一下满头的汗水,一边挥动旗帜,一边吹口哨,指挥一辆接一辆大小汽车快速安全通过。
小伙子叫刘先平,是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受灾群众,从去年7月起,他就当上了这一险要路段的塌方、飞石观察员。
汶川大地震造成阿坝州9011公里公路毁损,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国道213线都汶路抢通,但时不时有飞石及泥土从山上滑落下来。为此,阿坝州组织了一支由1155名受灾群众组成的观察员队伍在全州五个县的各险要路段站哨,指挥车辆、群众安全有序通行。他们被过往司机亲切地称为生命线上的“红绿灯”。
感恩与就业同进行 心里踏实
“观察员的工作有些危险,有些累,但我干着心里很踏实。”刘先平告诉记者,地震把他家的房屋夷为平地,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让他家有了吃的、穿的和住的。走出地震阴霾,刘先平一直想找点事干,如果能做一件报答社会各界的事,他更是求之不得。镇上宣布招收观察员的消息时,刘先平第一个报名。“观察员的工作可以让我一举两得。”刘先平说,“全国各地把一车车救灾物资、重建物资冒着危险运送到灾区,我能为他们的安全出一点力,也算是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之情。同时,观察员工作又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新生活我准备从这里开始。”
“这一路段在地震中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发生因飞石造成车毁人亡的险情,观察员们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州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都汶路交通流量已达到每天12000辆至16000辆之间,而这条路设计日平均交通流量折合成小汽车仅2000—6000辆。”
过往的车辆扬起厚厚的尘土。“灰尘太大了,晚上洗头盆底全是沙。”为了洗头方便,刘先平和几个同事都把头发剪成“板寸头”。
观察员一整天难得吃上一顿热饭,一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不管是大太阳还是下雨天,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险情与欣慰同存在 感觉自豪
去年12月29日,对茂县十里沟路段观察员何友武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凛冽的寒风猛烈地刮,到了下班时间,他和两位同事正准备往家走,这时从茂县方向驶来七八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他让两位同事先走,自己继续指挥车辆安全通行。
一辆、二辆……车辆安全有序通过,一些被风吹下的细小砂石敲打在车身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最后一辆车即将通过,何友武用手揉一揉双眼,用红肿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模糊不清的山顶。“有危险!”何友武看见几块面盆大的石块从山顶飞奔而下,手中的红旗快速倒下,口中哨声也同时吹响。刚刚启动的车辆戛然停住,几块大石头相继砸在车辆前面几米处,一场事故避免了。司机对何友武感激不已,非要拿一些钱给他。何友武对司机说:“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送重建物资,如果我收了你的钱,我的良心会一辈子不安。”
妻子见何友武天黑都没有回家,便急忙赶到观察点,看见丈夫正在清理路面,于是也赶紧帮忙。两人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辛工作,路面飞石才清除完毕,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
一姓张的重庆师傅多次到阿坝州运送重建物资,对记者说:“在通过危险路段时,只要见到身穿迷彩服、手握红绿旗帜的观察员,心里就踏实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