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在“5·12”抗震救灾周年纪念大型人物系列报道启动之时
难以忘却的纪念背后,是难以忘却的人。
一场世界震惊的灾难发生一年后,作为灾难发生地的媒体,展现对大事件背后人物命运的持续关注,以人物为线索,理性梳理时代变革的脉络与符号,我们责无旁贷。
《新生》、《直面》、《奉献》三大系列人物报道近期推出,敬请关注。
坚强,自信,乐观,北川中学师生用微笑迎接明天。 本报记者 毛漫丁 摄
“5·12”周年渐近。
一年之于史,倏忽而逝;一年之于人,却能在心里留下沟壑万千。
这一年,时间很短,却记忆深刻。从当初灾难现场惊天动地的抢险救灾起,一个声音就在千万人心头和成百上千个救援现场喊响:“我们都是四川人!”从争分夺秒的应急场面归于持久艰巨的恢复重建,一路走来,有多少影像留存人心?有哪些面容让我们温暖?有怎样的人让我们牵挂?
“我们都是四川人!”——一年之后重提此话,内涵已悄然变化。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更多的人群以积极参与、积极行动、积极思考的方式,保持着和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密接触。重建,仍然牵动人心。因为,巨大灾难引发的种种变革,影响着更多人的思维和行为。这样的感受点点汇聚,今后“我们仍然都是四川人!”
四川,要在今年9月基本完成灾区农房重建;明年春季,灾区学生要全部告别板房校舍;两年内,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完工达到90%以上。放下伤痛、不等不靠的灾区民众,爆发出的智慧和行动,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和我们,还有你们,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和精神,会留给历史一种观照,留给未来一种思考。
我们期待,这种思考能引发更多理性的共鸣。
我们梳理,如实反映人物命运与历史的必然联系。
顺着这一脉络,我们将选择一些焦点人物进行回访,展现一年时间里,灾区人、四川人和关注热爱四川的人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为了回忆和缅怀,更重要的是承接历史,面向未来,为四川灾区的奋发与腾飞积蓄能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