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后卧龙留守大熊猫的板房生活 |
2009-04-30 |
|
特写: “我们在这儿等着它们回来”
——震后卧龙留守大熊猫的板房生活
4月17日,两只大熊猫在卧龙镇政府旁的大熊猫临时板房安置区内玩耍。 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家园”的6只1岁半左右的大熊猫,目前生活在卧龙镇政府旁的一处大熊猫临时安置板房内,8名工作人员照顾着它们的日常生活。 “5·12”汶川地震导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严重损毁,60多只大熊猫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多数大熊猫被外迁到位于四川雅安的碧峰峡熊猫繁育基地,其中一些被寄养在其他省的动物园中。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4月17日,三只大熊猫在卧龙镇政府旁的大熊猫临时板房安置区内“用餐”。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18日电(记者易凌)早上8点半,饲养员杨海迪和邓涛准时出现在四川卧龙大熊猫临时饲养场内,准备让在宿舍关了一晚上的大熊猫到室外透透气。六个熊猫宝宝隔着宿舍出口的铁栏杆,眼巴巴地望着走近的饲养员,不耐烦地在房间内来回小跑,焦急等待一天中“自由时刻”的来临。
占地约2亩的临时饲养场紧邻卧龙镇人民政府大楼,两间总面积60多平方米的绿色板房居住着目前这个“熊猫之乡”仅有的6只圈养大熊猫。这里距离在去年地震中受损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原址约六公里,虽然比起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研究中心,现在熊猫的家小了很多,但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6只留守熊猫已适应新环境,开始了震后新生活。
记者的来到显然让这些平常“养在深闺,少见生客”的国宝们有点“人来疯”,出了宿舍就在两米多高铁栅栏围起的游乐场里表演起了爬树,坐跷跷板,翻跟斗的技艺。女饲养员邓涛说:“平时只有我们陪它们,还是有点冷清,今天人多,它们也特别兴奋。”
“5·12”汶川大地震给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卧龙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创建于1980年的中国保护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近三分之一的区域在地震中被损毁,32套大熊猫圈舍中临山的14套被整体滑落的山体淹没,这其中就包括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飞赴宝岛前一直居住的宿舍,而当时生活在此的60多只大熊猫里也有一死一伤一失踪。
如今春回卧龙,从前宁静秀美的原研究中心饲养场绿意葱茏却是“人去楼空”。幸存的熊猫多数在震后已迁至位于四川雅安碧峰峡的大熊猫繁育基地和省外的几家动物园寄养,而工作人员也大都迁至雅安或位于都江堰的临时工作点,只剩下8名工作人员照顾这6只因为外地住房紧张而留下的国宝。
女饲养员邓涛告诉记者,6只大熊猫年纪都在一岁半左右,三雄三雌,分别叫做武俊、清风、香格、文宇、水灵和汪佳,相当于人类四五岁的孩童,正是调皮的年纪。工作人员除了三餐到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板房食堂就餐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和大熊猫在一起。
“我们的宿舍也在临时饲养场内,距离熊猫宿舍不到20米。晚上都在这儿休息,”邓涛说,“这些熊猫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错,活动能力很好,前一段时间对它们同一批在2007年出生的大熊猫做体检,这6只熊猫的状况一点不比住在外地的差。”
然而一年前的灾难还是给这些小家伙们留下了心理阴影。饲养员会要求所有访客避免大声喧哗,“现在它们对声音特别敏感,过年的时候放鞭炮,把它们吓惨了,到处跑。这种时候,我们就陪着它们说话,安慰它们,”邓涛说。
在6只熊猫中,雌熊猫文宇是邓涛最关注的对象。文宇的母亲毛毛就是卧龙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只在地震中身亡的大熊猫。生性文静的文宇眼睛和个头都比同伴要小,毛色也更白。当武俊追咬着水灵在活动场地里嬉戏爬树时,它只是安静地蹲坐在围栏的一角吃竹子。
邓涛说:“我想它应该意识到了妈妈不在了,地震后那几天它的精神和活动能力都很差,不怎么吃东西,也不合群,都是自己待着,现在已经好多了。”
在这些宝贝们玩耍的同时,杨海迪开始打扫并消毒熊猫宿舍,邓涛则开始为它们准备丰富的早点-牛奶,熊猫窝窝头,水果和新鲜的翠竹。“虽然条件不像从前,但我们会尽力让他们生活得和从前一样。”邓涛说。
事实上,随着研究中心新址的选定,这些留守熊猫的板房生活的结束期已可以预见。他们的新家就在距离原址核桃坪10多公里的黄草坪。中心重建工程今年年内就将展开,预计两年内完工。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黄建华说,黄草坪地势开阔,地质结构安全,其环境、气候、水源条件是卧龙地区最好的选择。新中心的面积将是原有的几倍,以便为将来繁育更多大熊猫做准备。
邓涛说:“卧龙是熊猫的家,是最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等新中心修好,外迁的熊猫肯定都会回来,文宇会有更多的伙伴,我们在这儿等它们回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