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中直升机起降处 如今书声琅琅 |
2009-04-30 |
|
成都商报记者四访漩口中学,见证了直升机临时停机点到板房小学的变迁
直升机扬起漫天尘土,战士抬着担架一路狂奔……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去年5月15日),直升机挺进映秀镇转送急重伤员的一个瞬间,被本报摄影记者郭广宇用镜头记录下来。一年过去了,当时紧急开辟的直升机临时停机点,其用途已经过了多次演变:直升机临时停机点———抗震救灾临时帐篷区———板房医院和板房小学……
无比感动 他拍下运送伤员镜头
去年5月14日晚,本报摄影记者郭广宇和同事向映秀挺进。在紫坪铺水库停留一夜后,15日早晨,他们坐船来到阿坝铝厂,同船的还有前往救援的队伍,有广东医疗队的医生们,修路的工程兵。上岸艰难前行4个多小时后,他们到了达漩口中学。
漩口中学前的开阔地上,挤满了伤员,重伤的躺在地上,轻伤的或站或坐。广东医疗队的医生们立刻搭建帐篷,为伤员们进行简单的治疗。那天下午,转运伤员的直升机从天而降。战士们转运伤员时,郭广宇抓拍下了这个镜头。每架直升飞机上只能放下6个担架,照片上那两位伤员刚好是最后两位。在漩口中学外那个巨大的开阔地上,等待的人们与直升机相距约100米。执勤的战士、等待的伤员,都用手捂住耳朵,以抵挡直升飞机的巨大声响。而抬伤员的战士,他们的手都紧紧捉住担架。
抬伤员上直升机必须经过一个土坡,再踏上一条碎石路,稍不注意就会扭到脚。战士们跑得飞快,穿越那段碎石路时,为了保持担架的平衡,每个战士才稍稍放慢脚步。离直升飞机越近,气流就越大,沙石漫天,郭广宇感觉自己随时会被风卷走,不得不蹲着身子,慢慢后退。如果动作稍微大一点,就可能立即失去平衡,一位记者便被吹得在地上打滚。然而,眼前的一幕,让他无比感动:抬担架的战士们,都面朝担架上的伤员,他们肩膀搭肩膀,用身体为担架上的伤员筑起一道人墙,挡住风沙,还有战士,用手护住伤者的面部。他按动了快门……
拍完照片,郭广宇才发现,自己的头发、鼻子、耳朵……到处都是沙。
三次重访 变化令人欣喜
再次踏足这里,如果不是漩口中学这个参照物,郭广宇几乎认不出来了:“变化太大了”。那片曾经停放直升飞机的开阔地,已经搭建了很多帐篷,住着当地的群众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战士。郭广宇遇到了一个帐篷超市的老板娘,她正笑着招呼客人。她说,地震前,她就在映秀镇上开超市,虽然房子垮了,但这个小小的帐篷超市,既方便了周围的人,也给一家人带来了生活的信心。
下一次再来,是采访搜救邱光华机组。此时,帐篷没有了,一座座板房建起来了,广东援建的粤秀医院也开门迎接患者了。
8月底,郭广宇又来了,他欣喜地发现,那片开阔地上,新的板房小学映秀小学已经建好,离开学只有几天时间。整齐的桌子板凳,明亮的窗户,想像着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的情景,耳边仿佛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一年后再看这张照片,郭广宇感慨颇多。他说,当时的场景就像电影中的战争场面,而现在的变化太令人欣喜了。他衷心希望这里越变越好……成都商报记者刘婷李果实习生梁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