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川 铁人书记 :太多事要做心定不下来 |
2009-04-30 |
|
-打交道
虽说与记者一面之缘,赵海清却能放映见面的每一个细节
-重感情
去北京,他将儿子的遗照放在鸟巢的椅子上,拍了一张照片
-火气大
看北川被埋的家时警察赶他走,他暴吼:“我爸妈就在这里”
★开栏语
不管你在哪里,我要找到你
因为地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因为地震,四川人在灾难中挺起脊梁;因为地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一年后,那些曾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孩子,是不是绽开了天真的笑脸?那些曾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女人,是不是勇敢地走向明天?那些从瓦砾中站起的男人,是不是擦干了满脸的尘土,从头再来?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我要找到你”特别报道,对抗震救灾中产生较大影响或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进行追访,全面、真实、感性聚焦那些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人。
在百度输入“赵海清 ”,有17800个搜索结果;“赵海清” 之后加上“CNN”,有1270个搜索结果,但大部分是视频,视频无一例外截取了去年5月13日、美国CNN记者在陈家坝拍到的“铁人书记”赵海清为北川泪流满面,匆匆奔向救灾现场的背影……昨(26)日晚,赵海清来到成都,参加今日的省青联大会。赵海清说,“我的心定不下来,北川人,还有太多事情要做。”
满脑妻儿老小安危 一堆猪粪将他拉回现实
三次相逢
改变一个人的印象,无非是从他的故事开始。抗震救灾中,CNN的镜头里,赵海清屁股上粘着猪粪,他仍然穿着这条裤子从陈家坝跑到绵阳,当值的警察一只手挡住他,一只手捂住了鼻子……
初见,印象是敦厚木讷
初见赵海清,是去年5月29日,在擂鼓的帐篷里。走之前,他站在帐篷外让我们拍照,姿势很端正,特地将陈家坝乡党委书记的胸牌挂正,努力地挤出微笑。敦厚木讷,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去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我的手机突然响起,“吴记者,还记得我不?我是赵海清,5月底我们在擂鼓见过。”我是记得这个男人的,没想到,他居然还把我的电话记得很牢。赵海清说,每一个给过他名片的记者,他都将名片收好,“我还记得当时跟你说过什么。”他竟然可以说出一面之缘的每个细节。无论如何,我记住他了。
重逢,他茫然地看着我
二见赵海清,已是去年12月4日。重逢,我与他,其实相见不相识。“早报送温暖进三川”活动到北川,车刚刚开过三倒拐,开车的人突然说:“赵海清!”我下车叫他名字时,他茫然地看着我,自我介绍后,他热情地伸出手来握住。那天,是震后他第一次穿过老县城曲山镇,他的家、他的父母、他的儿子,都埋在老县城里。之所以穿过县城,他是急着要到安昌镇参加履新前的培训,那时他已经接到了北川县财金办主任的任命。将赵海清因心脏手术住院而曝出“手机遗书”的新闻报道结合起来,我对赵海清有了立体印象。
再见,他打开手机眼中带泪
去年12月8日,赵海清当选为“2008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我拔通赵海清的电话,他说,“我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了。”我埋怨他:“这是个好消息,但也是个新闻。”赵海清在电话里乐了,“这有啥好说的嘛,我都没跟人家说。”
出院后的赵海清每隔半个月,就会到华西医院复查一次心脏。冬天的高速路时常起雾,有时他会提前到成都,成为“2008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那天晚上,他正好要来成都,这是我们第三次见面。我说,赶紧把你写完,晚上请你吃饭。赵海清来了,到办公室接受采访之后,又等我写完稿件,去了一家小餐馆,边吃边聊。赵海清打开手机,2007年的“五一”,一家三口在重庆解放碑的夜色中。当时4岁的儿子赵浩生,顽皮地骑在赵海清的肩头,模样可爱。赵海清眼中带泪,“我们两口子都长得丑,但儿子确实乖。”
说起抗震救灾,虽然有痛,他却能苦中作乐。“5·12”当天,成功安抚了陈家坝乡亲后,赵海清靠在谷草堆小憩,他已知道县城已成废墟,满脑子都是妻儿家小的安危,但屁股下的潮热感,将他拉回了现实。他站起来,透过裂开的眼镜,看了看自己坐过的“白石头”:一堆表面干燥的猪粪。赵海清无言,重新找个草垛坐下来,来回地旋转,将屁股上的猪粪慢慢“擦”去(CNN的镜头里,当赵海清转身,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屁股上那团白影)。穿着沾满猪粪的裤子,赵海清去绵阳求援,他出现在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时,上半身穿着一件从陈家坝派出所拿来御寒的警服,还扣错了纽扣,当值的警察一只手挡住他,一只手捂住了鼻子。
历经劫难的夫妻俩 在巷子里笑声不断
人生角色
从新闻视线走进人生世界,赵海清的坚韧和柔情并重。他是灾区干部的缩影,也在执行一个多重角色的转换,苦痛、泪水、恩情,都在他历经劫难的身体里流传。
朋友
他总记得关心身边人
那次晚餐之后,赵海清每次来成都,都会打电话给我。这个在我看来不太帅的北川男人,是朋友,也是心细如发的兄长。
上午在医院复查,下午2点30分拿报告,赵海清每次在成都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我们聊天,最多的话题当然是北川,某天,我跟他说,我也做过心脏手术,他不信。过了一个月,他信了,“我以为你是因为同情我、想安慰我呢。”他开始游说我定期去医院复查,我不理他,他见一次面就说一次,“你不去,我就天天说,说到你去为止。”我只好说一定找个时间去复查。回北川,他就发短信问:“去复查了没?哪天去?”他再来的时候,我很严肃地说,“已经复查了。”赵海清竟然要我拿报告给他看,绕来绕去,以为将话题扯开,他突然叫我:“你把手机拿出来,记一个电话号码。这是华西心脏彩超的预约电话。”
丈夫
夫妻相携亲情可贵
除了赵海清在陈家坝的经历,我并不了解他的工作。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儿子、一名丈夫、一位父亲,赵海清是个柔情汉。赵海清当选“十大杰出青年”时,本报以《十大杰青赵海清每天为妻梳马尾》为题进行了报道:赵海清的妻子赵燕在地震中受伤,右手一直无法举起来,赵海清在绵阳住院以及休养期间,每天早上都会替妻子梳好马尾再出门。今年1月,我在擂鼓第一次见到了赵燕,我很惊奇地发现,赵燕竟然是短发。赵燕乐了,“自从他回安昌上班以后,我就把头发剪掉了,没人给我梳头了。”
去北京领奖,赵海清带上赵燕,赵海清希望在北京找家好点的医院替妻子再诊断一下。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一早,赵海清打电话给我,约好中午见面。那天我在外做了一个很简短的采访,上午10点过就去他们住的地方。赵燕还在睡觉,起床时,她的右手仍然抬不起来,赵海清忙帮她扣上背间的扣子。地震中,赵燕压在废墟下7个多小时,手脚受伤严重,治疗后,走路都有点问题。那天,带他们去成都的宽窄巷子,赵海清不时停下来问妻子:“累不累?”走过谭木匠,赵燕随意看了看,赵海清很豪迈地说:“来,喜欢哪一把,我送给你。”街边上,糖油果子很漂亮,赵燕嘴馋,赵海清一边骂一边买:“这么大个人……”历经劫难的夫妻俩,在巷子里走着,笑声不断。
爸爸
儿子照片带去北京合影
赵燕说,在北京的日子,天很冷,很多想去的地方都没能去,“但鸟巢和故宫去了,儿子浩生生前说过很多次,想去这两个地方。”夫妻俩在北京的很多合影里,手里都举着儿子的照片。赵燕悄悄说:“他的心确实很细,我都没想到,是他把照片带上的。”作为父亲的赵海清,将儿子的照片放在鸟巢的椅子上,专门拍了一张照片。
儿子
警察来赶他火气大
去年春节,赵海清去县城为父母和儿子烧香。出来后打了个电话给我,那是我惟一一次听见他发火。经过地震、堰塞湖泄洪、泥石流,他家的房子能看见,但无法进入。赵海清说,他远远地看着那房子,执勤的警察过来叫他走,也许是语气重了些,他当时就一通暴吼:“走?走哪里去吗?我家就在这里,我爸我妈就在这里。”赵海清在电话里说的时候,情绪仍然有些激动。我能理解他,他也会理解那些担心他安全的警察。
天府早报记者 吴楚瞳
CNN记者北川见闻
村支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记者去年“5·12”大地震后在一则发自北川的报道《地震灾区群众在承受苦难》中说:“我们看到中国人正身体力行。”报道摘要如下:
在陈家坝村,地震后的幸存者耐心地等待救援,毫无怨言。一位妇女背部受伤,无法行走,只能大声哀叫。战士们找到了她,把她带走了。一些人在塑料薄膜下躲避震后降临的大雨,尽管缺少食物、饮水和补给物资,也打不通电话,大多数人没有强求,有些人甚至打牌消磨时间,他们相信肯定会有人来照顾他们。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是陈家坝村书记(编辑注:应为陈家坝乡党委书记)。他给我们指路,指出各种地标。他说话的时候,脸上一直保持着坚毅的神情。在他介绍镇上的受灾情况时,我问他共有多少人丧生时,眼泪从他脸上滑落,他也不去擦拭。正当他悲痛时,他的对讲机响了。又有事找他了,他马上跑回去工作,还连声向我们致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