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接上发展的链条
-本报记者 周前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先恢复交通、电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崇州市鸡冠山乡岩峰村,“5·12”地震使这里成了一座“孤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震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破坏,更是切断了山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杨树林说。在他看来,恢复重建就要接上被切断的发展链条,破解“基础设施重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三大关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7月冒着酷暑,52岁的杨树林带着村组干部,拿着锄头、铁锹,走在了路上。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加入抢修道路的行列。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村里所有道路全部打通,老百姓进出方便了,救援物资和灾后重建的材料也能顺利进村入户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道路通了,电力又是一个难题。电杆倒了、电线断了,维修需要专业人员。为此,杨树林不断与乡政府、电管站、电厂衔接,去年11月6日,中断了将近半年的电力终于接通。重建着眼将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灾后重建,要抓住这一点,把农家乐恢复好,带动种养业的发展。”村组干部会、群众座谈会后,他的心里有了初步的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必须有村民的支持,接下来,杨树林山里山外忙个不停,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讲解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在杨树林的努力下,全村有59户原址或异址重建、6户统规统建,其余的121户加固维修。3组村民郑文富说:“新家建成后,能接待50名游客,比以前翻了一番,只要经营好,我修房借的钱很快就会还上,日子有盼头啦!”书记带头重建村民跟着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一段时间老百姓等、靠的思想有所抬头,许多人犹豫观望。“我得带头,要不然农家乐旺季来时,老百姓的房子还没修好,损失可就大了。”不到10天的时间里,杨树林请工人、买材料,耗费6万多元,完成自家房屋的全面维修加固,并领到了5000元的政府补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书记能做,我们也敢干。”村民郑绍清说,和孩子联合修建了造价60万元的新房,能容纳80人同时入住……截至目前,全村59户重建户已有28户竣工。维修重建中,岩峰村群众总共投入1800多万元。地震前该村有12家农家乐,估计今年5月底将发展到30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