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一些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境外普通民众等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快速、高效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外国媒体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必能抚平伤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加坡最大中文报刊《联合早报》发表社论指出,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包括政府的治理模式、社会的开放程度以及公民的责任意识等。社论说,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团结,必能克服困难、抚平犹存的伤痛。 tujian.org
韩国《朝鲜日报》刊登了该报特别报道组专程到成都采访撰写的专题报道《绝望之城变成购物之城》。文章说,在大地震发生一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大地跨过伤痛,重新恢复活力。文章说,大地震后,成都市内到处都是施工现场,此外得益于国家实行经济扶持政策和“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成都等地陆续呈现复苏迹象,人们的购物热情高涨,投资和消费均呈快速增长势头,四川省已成了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国官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防灾救灾经验值得学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霍姆斯说,中国政府快速、高效应对灾害的能力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灾害发生后,中国地方和中央政府很快便动用了庞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救灾工作,很快便让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恢复了正常。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始终秉持开放态度,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霍姆斯说,他近日刚刚对中国进行了两天的访问,其间就进一步加强联合国与中国在防灾救灾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会谈。他说,联合国和中国目前在防灾救灾领域的合作非常好,未来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霍姆斯说,中国在应对灾害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防灾救灾经验和教训,值得许多国家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意大利官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念念不忘四川“意大利面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意大利民事保护局官员丹杰罗也曾在一年前到中国参与地震救援工作。回想中国灾区经历,丹杰罗幽默地对记者说,“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四川的意大利面,它让我看到了灾区的希望”。他说,他在汶川地震一周后认识了一对灾区夫妇,他们在地震前拥有一家餐厅,妻子会讲意大利语,还会做地道的意大利面条。他们的餐厅在地震中倒塌,“尽管失去了家园和财产,原来的生活都已不复存在,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地震发生后很快就又鼓起勇气开始了新生活。”丹杰罗说,“我很幸运到他们的临时餐馆吃意大利面,这让人真正了解到灾区人民的坚强,看到了灾区的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德国红十字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德”这孩子现在好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德国红十字会派出一家流动式野外医院前往成都,成为四川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首家派往灾区的野外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德国救援队负责人、德国红十字会灾难管理处官员赫里斯托斯·约嫩回忆说,“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确实是一场大灾难,但中国人在应对这场灾难时所付出的努力、灾区群众期待重建家园的愿望让我至今难忘”。谈到当时参与救灾的中国医护人员和军人,约嫩不止一次地哽咽语塞。回忆起来自都江堰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时,他说,这家医院在地震中被损毁、不少医生护士还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庭,尽管失去了曾经工作的地方,尽管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他们全身心投入救护,继续在废墟上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们,“这样的精神有谁能忘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德国红十字会新闻发言人斯文娅·科赫女士曾随德国红十字会派出的首批医护人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地震后德国流动医院中诞生了一名震区宝宝,他的父母为孩子取名为“中德”。她拿出当时拍的中德的照片对记者说:“这个孩子不知现在何处?我们都挺惦记这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韩国救援队队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蓥华镇重建已完成80%,很高兴“祝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安稳的生活”,汶川地震韩国国际救援队队长金永锡说。2008年5月16日,金永锡率领的韩国国际救援队来到什邡市蓥华镇,在当地一个化工厂展开搜救工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离开四川后,金永锡和他的战友们一直惦记着地震灾区。金永锡说:“刚到灾区的时候,景象惨不忍睹,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但不久前,我听说蓥华镇的重建工作已经完成了80%,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能完成80%的重建是十分困难的。我对此感到吃惊,更感到高兴。”(综合新华社5月14日电)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