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北大门上的璀璨明珠 广元城市后花园 |
2009-07-25 |
|
——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新村建设掠影
“灰墙青瓦古风存,曲径小道把客迎。昔日穷山恶水处,震后迎来第一春!”这是今天工农镇千佛村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工农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全镇五亩以上的平地都没有,70%的村子都面临吃水困难。就在两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通村公路还找不出一寸水泥路。其所辖的千佛村虽因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千佛崖而得名,可老百姓却说这里是“山高无柴,沟大无水。” tujian.org
就是这样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居然在短短一年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广元城市后花园”、“川北北大门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思想革命”趟出成功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进村口,只见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一排排绿树迎风摇曳,依山而建的白墙青瓦具有川北民居,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十里核桃文化长廊弥漫着浓浓的农家气息……
tujian.org
“工农做不出新村,千佛更不可能做成新村!”这是当初打造千佛新村时很多人的观点。对于新村建设,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更何况是灾后重建新村。工农镇虽离城区近,但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村组连片贫困,10个村就有6个贫困村。千佛村算得上是利州区贫困村中矛盾最集中,经济发展最迟缓的村,全区特困户165户,仅千佛村就有8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曾经一段时间,面对困境,大家相互指责埋怨,干群关系十分紧张。“这一切,都归结于发展慢了,其它地方每天一个样,而千佛一直没变化,这让干部们提不起干劲,村民们看不到希望。”工农镇党委书记李绍兵一语道出症结,“面对困境,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如何打造新村,加快发展,提高老百姓收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现产业升级,是党委政府必须面对课题。”带着这些课题,干部们纷纷走村入户,收集整理出群众心声。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在艰难中打造新村,工农镇多次邀请了相关的产业专家实地考察,为千佛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多年的干群互不信任,关系僵化,仍然让新村建设工作一开始就受到了村民的质疑,大多村民认为这又是在走过场、搞形式。如何消除群众的疑虑和干群隔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群众要么不承诺,只要承诺了,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就必须兑现!”党委政府话语掷地有声。工农镇首先将历史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彻底清理,该政府买单的一律买单,该进行心理抚慰的,就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干部们扎实的工作作风,透明的处理,让群众重拾对政府的信任。
tujian.org
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工农镇通过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召开村民大会、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群众“思想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思想革命”不仅让工农镇干群悟出“发展才有出路”,也让大家找准了发展方向,那就是新村建设必须进行“三个结合”:即与千佛崖景区建设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相结合。“齐心协力”打造新村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工农历史上第一条村道水泥路、灾后重建中第一条完工的村级道路、全市标准化最高的村道、也是引进业主一次性投入(社会捐赠400万)最大的一条村道。”去年10月上旬,一条宽8米、长4公里、承载60吨的贺家坡公路建成,打破了干群关系的“坚冰”,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因为这条通村公路修建4年却未成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车族”也只能将车寄放在山下,徒步回家,这让群众怨言不已。现在,大家能向城里人一样,晚饭后到公路上逛逛,一览山野乡村春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村建设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别人都已搞了六、七年,我们必须加快赶上!”在新村建设动员大会上,村民们群情激昂。但新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作,涉及到群众个人利益,容易引起矛盾纠纷。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干部们在实际工作中从小处着手,周密细致,逐步推进。在拆旧建新过程中,贺继清等几户村民对拆除旧房和占用部分土地时想不通,驻村干部们就上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工作,最后他们不仅拆除了旧房,还主动将门前的几亩地让出来搞农村文化广场。干部们的付出,群众都记在心里。镇党委副书记王思至今记得:一天傍晚,路过78岁的特困户杨贵珍老人家门口,老人硬是把他们几个驻村干部们拉进了屋,颤巍巍地从柜子里拿出了头一天准备好的油煎饼,塞到大家手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白加黑’(白天加晚上)、‘五加二’(五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一天时间掰成两天用!”这是工农镇干部的口头禅。他们不分休息日、节假日,每天坚守在新村建设现场,白天与群众一起平整场地、搬砖加瓦,晚上到群众家里谈心、做协调工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到新村建设是实实在在地为我们办事,不再是‘墙上画饼’,大伙重建家园的激情就更高了哟!”村民贺连祎道出了心中的“秘密”。就连以前袖手旁观的村民,也纷纷加入,不分彼此,抱团打造。特别是在去年10月到12月短短的3个月,千佛新村终于破茧成蝶,靓丽转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村落成时,村民贺连宇、贺连宝给镇上送来了“关爱建新村真情暖民心”的鲜红锦旗;70多岁的特困户赵映芳,不仅住进了政府为她修的新房,还免费为她通上了水电,她拉着镇党委书记李绍兵激动的老泪纵横,连声感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色产业铺筑致富路
tujian.org
“只有结合特色产业发展,让大伙都富裕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镇长孙小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必须依托本地优势,将核桃产业做大做强,让全村人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千佛村历来有种植核桃的习惯,每家每户都种植了一定数量的核桃,核桃收入一度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收入之一。结合这一点,工农镇在千佛村建立了1000亩核桃丰产园、200亩采穗圃和20亩核桃种质资源圃(基因库)的基础上,去年又新建核桃基地3000亩。预计到2012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将达到30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村建设,不但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让我们的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谈起新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67岁贺连宇老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介绍说,过去的千佛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女莫嫁贺家坡,一年四季莫水喝;有儿莫生千佛村,出门都是刺笆林。”如今是水泥石板铺中央,绿树花草栽成行。村民生活有秩序,电视电话通四方。
tujian.org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千佛村作为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千佛崖所在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该镇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千佛村打造成旅游承接地。早年因家庭的贫困而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中,筑巢引凤。 tujian.org
“几年没回家,我都差点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哟!”在新疆回来的贺继红说起回家的感觉激动不已,“这次回来,我就不走了。先包下几亩核桃园,搞些林下养殖,再结合千佛崖景区,办成地道的川北农家乐!”(内蒙古新闻网 李东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