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农 记者 陈科) 15日,记者从省委组织部获悉,从去年起,连续3年在全省实施的“万村党建富民、重建美好家园”行动,目前初见成效。一年来,全省实施重点项目5001个,5000个重灾村、贫困村、问题村永久性住房重建步伐明显加快,70%以上农户已搬进新家;98%以上的受灾企业产能达到震前水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近万个行政村受灾,“万村党建富民、重建美好家园”行动整合了全省15家省级部门资源,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采取班子队伍强村、结对共建帮村、产业项目富村、民主法治管村、科教人才兴村等措施,捆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项目,进行集中建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施班子队伍强村,夯实灾后恢复重建骨干力量。采取“受灾村选拔、上级机关选派、非灾区选任、一线考察识别”四项联动措施,调整充实受灾村、贫困村、问题村干部力量。对因灾造成村党组织空缺的1211个职位,从市、县、乡机关及非灾区选派514人、后备干部中选拔424人、抗震救灾表现突出的党员中挑选273人,及时进行补充;对因灾出现缺额的2432名村民委员会成员,依法及时补选;挑选了3437名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一线表现突出的优秀党员担任因灾受伤村干部的助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施结对共建帮村,形成城乡互帮互助合力。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帮户”活动,每个省直部门和受灾市(州)的县级以上部门定点帮扶一个以上受灾村,结成帮扶对子9816个;1.6万名机关党员干部与2.3万户受灾村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广泛开展“一企联一村”活动,5383户重点工商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受灾村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便民超市、板房超市6756个、农业产业化基地5140多个、农产品鲜销网点3283个、提供就业岗位5.6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施产业项目富村,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实施党建项目进村、优质服务入户,省、市、县组织部门联动帮扶受灾村,修复、开工重建受损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38个、远程教育站点3168个,为270余万灾区群众产业重建、设施重建提供优质服务。实施特色产业进村、项目扶持入户,整合涉农项目及资金,深化“支部 协会”、“党员农贷快车”,帮助受灾村大力发展立村产业。目前,每个集中共建的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5%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施民主法治管村,村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行以“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保证村民小组的议事权、保障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完善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村“五权”模式,90%以上的受灾村利用广播、坝坝会、村民小组会、黑板报等形式,把群众关心的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分配和受灾群众安置政策等情况及时公开。开展民主评议村干部及村干部“述廉、评廉、诺廉”活动,13名村干部因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受到“黄牌”警告,并被责令限期改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施科教人才兴村,为灾区加快重建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实施灾区“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两万名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工163.7万人次,93%以上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灾区农技推广体系,组建了现代畜牧业、现代节水农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科技特派员团队551个,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智力服务。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选派6500余名医疗卫生保健员进村入户,对灾区干群进行心理抚慰,指导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选派1.6万人次农技、农机技术骨干指导受灾村。目前,涌现出了彭州市新黄村、绵竹市棚花村、都江堰市高原村和安县柏杨村等一批全省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居民人均增收超过600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