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华烈士
■彭国威/报道
巴山蜀水,大地含悲!
6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一年之后,当人们再次在部队听闻邱光华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泪眼婆娑。
邱光华,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生前系驻渝某集团军陆航团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在去年5月31日抗震救灾中,和机组的5位成员不幸牺牲。这年,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年仅51岁,原本还有11个月就可光荣停飞的他,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了生养他的郁郁青山,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英雄的忠诚伟业。
是年6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署命令,给邱光华追记一等功。为了走近这位功臣,记者于近日走访了他的战友、亲人,以及被他亲手救出的乡亲,回忆间,大家无不为这位“最可爱的人”所动容!
大山里飞出的战鹰
1957年,邱光华出生在“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的四川茂县南星镇,那里水波湛蓝、林密幽深、山峦叠翠、花草争艳,苹果、樱桃、枇杷,一年四季,水果飘香。
不过,与无限好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贫瘠的生活。全家山梁上的小块土地,不足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幼年的邱光华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担水、砍柴、放牛……难得的空闲时间,小小少年便躺在大山的草坡上,仰望蓝天,他的心会飞到大山外面,他梦想着能挣脱束缚,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美梦会变成现实。
其实,邱光华的外公曾飞出过这片大山,那是一段有点悲伤却悲壮的红色记忆。1935年6月,红军长征经过四川阿坝州黑水县,邱光华的外公辞别怀孕4个月的妻子,星夜赶往黑水参加了红军,从此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什么时间牺牲在了什么地方,解放后邱光华的外婆只是收到了一张烈属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邱光华生前驾驶过的直升机(图片来源网络)
外婆后来终生未再嫁,但却不曾有半句怨言,独自抚养儿女长大。在8个孙子孙女中,她独宠邱光华。老人说大孙子最像外公,以后定有出息。或许因为此,邱光华和外婆的感情异常深厚,也完全继承了老人乐观、坚毅、勇敢、善良的品性。
1974年4月,机会垂青了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在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17岁的邱光华成为了光荣的一员。两年后,邱光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主动请战。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公认的飞行禁飞区和死亡航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际王牌飞行员就丧身于此。但1985年,邱光华参加执行黑鹰直升机首次进藏飞行的任务时,却显得热血沸腾。
“当时的条件很差,高原地区,饭都煮不熟,还吃不饱,老是拉肚子,”副师职飞行员余德文回忆那段经历直言“苦”,“在天上飞着,海拔太高,手和驾驶杆就冻到了一起,飞行结束后,驾驶杆就粘着我们的血和皮。”
可就是在这样的“飞行禁区”中,邱光华和战友却驾驶着战鹰,在世界屋脊无垠的蓝天上翱翔,在银光闪闪的冰峰雪岭间盘旋,在沟壑纵横的峡谷里飞行……他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和机警果断,驾驶着飞机从云山雾海的缝隙中穿出,经受住了冷、热强气流交织的重压和困扰,获得了该型号直升机在高原各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飞行的完整数据,一举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 tujian.org
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拯救出同胞的生命;在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用生命开辟的航道,用生命练就的本领,这样的技术和胆量,让邱光华敢于飞翔在祖国的每一片天空,创造一项又一项卓越:带出的43年轻飞行员均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主力军;熟练掌握列装的6种机型的飞行技巧,参与高原试飞、军事演习,开创10项飞行记录填补世界航空史空白;先后10次成功处置直升机空中单发停车、罗盘失效、突遇雷雨等各种险情,确保了国家的巨额财产和战友的生命安全……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在执行任务中如此,平时生活中更不含糊。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航理考试、体能考核,他总是前几名,甚至打扫卫生,他都是第一个拿起工具。
深切缅怀邱光华机组遇难人员
心里永远装着人民
有了名气,各种诱惑就多了。因为技术过硬,一家直升机公司曾用丰厚的年薪邀请他加盟,但却遭到了邱光华断然拒绝:“人不能忘本,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我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tujian.org
在长达33年的飞行中,邱光华一直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的这份诺言。
直升机试飞西藏航线还不到半年,邱光华和战友们就接到了一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赴西藏救援藏北遭受雪灾的藏族同胞。那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1987年10月下旬,游牧的藏胞和牛群羊群还没有来得及转移到冬季牧场的时候,雪从天而降。堵严了大路小路,填平了山谷沟壑,使他们与外面的世界隔绝,陷入饥饿冰冻的绝境。
军区首长们赶赴陆航团,为赴藏官兵壮行送别,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要发扬陆航精神,吃大苦耐大劳,打好直升机运载物资负重首航西藏的第一仗。
这支救灾分队的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就像搏击云天西行的鹰群。邱光华并不知道,他和战友们将在藏北雪域创造一段英雄史诗般的神话。
机群穿越柴达木盆地的沙漠,翱翔在青藏高原;飞越雪障,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昆仑山脉横在眼前,终于抵达江河的源头沱沱河——救灾大本营。漫长而神奇的航线,邱光华和战友们一直在飞行高度的极限6000米上前进。为了节省动力,多运救灾物资,邱光华在奇寒的空中关掉了暖气设备,他的飞行帽、眉梢都凝上了一粒粒晶莹闪亮的冰渣,浑身冻得要僵硬似的,四肢也开始不停使唤。他咬紧牙关使劲握住操纵杆,保持正常飞行,创造了直升机在5000米以上地区载重悬停的奇迹。各国专家惊呼:这是世界直升机航空史上的创举、壮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羌塘地区救灾期间,为了寻找沱沱河一带失踪了97天的640名藏族同胞和近万头牛羊群,邱光华和战友在黎明呼啸腾空,沿沱沱河峡谷的不同方向飞去。旋翼下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际无涯,仿佛生命在这里都化成了寂静的白雪。飞机高度降到50米,机组成员摘下墨镜,目不转睛地扫视、寻觅,飞雪伴着雪地的反光刺得两眼酸疼。经过8小时的飞行,终于发现了一座座白雪砌成的古堡似的墙垣。再飞近,大家惊呼:“帐篷!帐篷!”个个欣喜若狂。
乡亲们泪水盈眶,喜不自胜,虔诚地向飞机顶礼膜拜,气氛分外庄严肃穆。
阿爸、阿妈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用最尊贵的礼节——拉着邱光华的手不停躬身用脸颊亲他的手背,抚摸他的军装。
邱光华也激动地泪水涟涟,只知道和阿爸、阿妈相拥抱成一团。几十天来折磨着他的高原反应、头痛、浑身乏力、手脚冻僵,还有什么超极限飞行、超低空悬停意外迫降,都抛在了脑后。面对藏族人民真挚的爱,邱光华心灵震撼了:“为人民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再所不惜!”他在心中暗暗许下了誓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峡谷中贴着山壁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所有乘过直升机进入震区的人,都忘不了视线周围每过三四百米就拐弯的大山,忘不了视线下方湍急的江水,忘不了山头之间蜘蛛网般的高压线。对常人而言,一次就足以惊心动魄,可邱光华和战友们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飞行,一次次把党的温暖和生的希望送到灾区。
但在去年的救灾中,邱光华却一直无法顾及自己的家人。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获悉,家中的房屋被毁,年过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让他是揪心的痛。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空投帐篷任务中,投送点刚好在他老家附近,直升机悬停时,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家倒塌的房屋,而他仍然没有落地回家。返回成都后,弟弟打来电话,说拾到了一顶他投送的帐篷,已经给年迈的父母搭好了。没想到,邱光华却严厉地批评了弟弟,并让弟弟必须立即把帐篷交给当地赈灾点,让给受灾更严重、更需要的其他乡亲。尽管弟弟很委屈,但最后还是流着泪照哥哥的意思办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部队官兵和群众来到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图片来源新华网)
用生命兑现了忠诚
在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总是主动担负起为年轻飞行员在生疏地域、复杂地理环境中开辟飞行航线的任务。每一次从拿到任务书到起飞最短只有5分钟,最长在10分钟,机组往往只知道飞行高度就出发,上天后再观察天气和地形条件,让每次执行任务都艰险重重。 tujian.org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直升机两台发动机转速差高达50%,温差120摄氏度,几乎接近单发飞行,危急中,邱光华冷静地紧握操纵杆,固定总距杆,最终让直升机安全返回机场并滑行着陆,保证了机上20名伤员和机组人员的安全。尽管如此,第二天,他还是没有停止飞行,继续驾着检修无碍的直升机依然在前线冲锋……
就这样,在飞机各种参数接近飞行临界值,通信联络不通畅的情况下,邱光华一次次地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气流极不稳定、高压线纵横交错的深山峡谷,飞赴汶川、青川、北川、映秀等重灾区,抢救伤员、运送物资,累计飞行50小时31分,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救援人员87人,后运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让战友勒干波最难以忘记的是5月31日10点,他和邱光华在电波里的一段对话。那时,勒干波在映秀担任地面指挥,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了。每天几十个架次的飞机起降,扬起的沙尘漫天飞舞。他的耳朵、鼻子、头发、靴子里都装满了沙土。邱光华起飞后用无线电对他说:“老勒,该回去休息一下了,洗个澡。”
“好的,你下一趟进来,我就坐你的飞机回去。”谁知,此去竟成老友的诀别,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天12时,接到团长余志荣命令,部队要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2个架次任务,正闭目养神的邱光华一跃而起,直奔战鹰。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驾着战鹰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他们带回伤员。但在返航至汶川县映秀镇附近时,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气和强气流,直升机不幸失事,邱光华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以身殉职。
11天后,当人们在一片峭岩上终于找到他们时,5位勇士已经化成山脉,永远汇入莽莽青山。在整理邱光华遗物时,战友在老邱飞行服里,找到了五六张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全部放在了老邱最贴身的位置,一个个是完好无损。“他当时肯定在想,要把这几张平安书代表的平安送给需要的人,而这肯定成了他生前的一大遗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少先队员深切缅怀邱光华机组(图片来源新华网)
但就是这样一个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子,在感恩和奉献的过程中,却对自己及亲人是异常地苛刻。
在儿子邱锋心目中,邱光华是个严父。自己军校毕业分到陆航团,一直在基层工作,邱光华一直告诫儿子:安心部队工作,别因为离家近就常往家跑。邱锋偶尔不值班回到家里,也被父亲催着快回部队:晚上8时点名,6时就得到!
这样的父亲,让邱锋憋了一肚子的不满。他想:爸爸都已经是特级飞行员,副师职干部,和团长还是老乡。给儿子要点特权,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再说了,现在的社会,谁不讲点关系,要不怎么进步啊。
邱光华斩钉截铁地打消了儿子的念头,他说:“我能成为一名少数民族飞行员,全靠党的关怀和培养,祖国和人民够对得起我了,我不能再提任何要求,男人的事业要自己去拼。”
在直升机残骸的现场,人们辨认邱光华遗体的时候,在他飞行服上衣口袋的钱包里,看到了一组照片,分别是邱锋小学、高中、军校的三张照片。三段人生旅程,包含着父亲多少的期许和希望。“我从来不曾想到爸爸会把自己的照片这样保存在钱包里,随身携带。”想起此前对父亲的不理解,邱锋哭成了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6月14日,邱光华和机组人员的遗体从映秀镇运回成都,当灵车缓缓驶出映秀镇时,各地人民纷纷走出帐篷,或挽着白纱,或挥舞着从山中采摘的小白花,泪如雨下,哭声恸天。从都江堰、羊西、成都……沿途70公里,万人空巷、小学生行少先队礼、公安干警列队相送、各种车辆就地停靠鸣笛致哀。
在废墟中被淹埋179个小时后获救的马元江,是邱光华从映秀转运到成都的。追悼日这天,躺在病床上他,一大早醒来就央求护士帮他买来一束白色的菊花,他坐在床头,遥望着成都北郊方向默默流泪,泣不成声地告诉病友:他的命是邱光华给的,病好了,他要亲自去给邱光华磕头……
在邱光华精神的激励下,“抗争救灾英雄陆航团”的官兵在天气极限、飞机极限、人员操纵极限的条件下,续写下了新的纪录:飞机出动最多,飞行架次最多,飞行时间最长,飞行空域最广,飞行航线最复杂……为整个救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年后,在纪念汶川地震周年前夕,邱光华机组纪念雕像在成都落成。有网友这样寄托哀思:“您的英名已经永远铭刻在巴山蜀水间,铭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天地之间有杆秤,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会把你刻上心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刚过,曾多次参加抢险救灾的邱光华就强烈地意识到,这又是战鹰报效党和人民的时候了!
可领导考虑到51岁的邱光华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的年龄了,家又在重灾区,便没有把他列入飞行的名单。但他不依不挠,一次又一次找团领导请战。他反复说:“我是老飞行员了,家里的事压不垮我!况且家乡的地形我最熟悉,让我飞,还能带带年轻的飞行员……”
但当时的领导就是不同意,邱光华最后不得不开始“耍赖”。5月13日,多么秀奉命飞赴茂县,登上直升机才发现,老战友邱光华早已坐在机舱等候多时了。多么秀好不容易把他请下去,邱光华转身又跳上了时任团长余志荣的飞机。“老余,你家也在灾区,你最理解我的感受,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家乡人民遭罪啊!”拗不过邱光华,余志荣只好答应让他作为一名领航员跟着飞一趟。
第二天,团里拗不过邱光华,只好让他正式投入救灾战斗。
5月15日,邱光华驾机飞进青川执行空运救灾物资任务。到达目标空域才发现,在满目疮胰的地面上很难找到一块降落场。有人建议空投,邱光华坚决不同意:“这可是乡亲们的救命粮、救命水,摔坏了怎么办?”他带领机组成员反复盘旋观察,成功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震后几块石头形成的平面上。回来后,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赌上生命去较真。他说,救民于水火,我们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军队荣誉,绝不能打半点马虎眼。 tujian.org
5月26日,邱光华驾机进汶川运送伤员,降落的峡谷仅百余米宽,5道高压线依次挡在下降的航线上。地面,由于山体滑坡河水上涨,原本的河滩变成了一片沼泽,找不到一处可供降落的地方。盘旋在空中,看到人们跟着直升机跑动,焦急地挥舞着各种颜色的衣服,邱光华很是着急。他一次又一次下降,又一次次把飞机拉起,在空中盘旋30多分钟,悬停下降11次后,终于穿过电线网强行降了下去。事后,他对记者说:“伤员在下面,我们冒死也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