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昨(23)日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启动川南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一体化的川南区域发展概念进入大众视线。川南如何融入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格局如何塑造?针对规划涉及的系列问题,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捷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为什么提出川南经济区这一概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捷:应该说,随着成渝经济区的打造,川南经济区建设已势在必行。从面上看,川南区域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接合部,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部分,这一区域聚集了全省20%左右的人口,更创造了30%左右的经济总量。一直以来,这里就是成渝两地的交通和经济走廊,是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还有着密切联系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的区位优势。因此,不管是建设成渝经济区,还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川南都要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它是继成德绵之后,四川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许多人更习惯称这一区域为城市群,而不是经济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捷:这种直观判断,恰好说明川南区域当前的发展现状。川南区域交通网络不完善,特别是对外通道不畅、跨区域交通网路和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加之产业同构化,造成了城市之间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没有形成开放的区域市场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区域各主体的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川南经济区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捷:规划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川南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即这一区域在成渝经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区域内各主体又如何实现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细一点说,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南经济一体化,首先要交通一体化,比如建设区域内次级交通枢纽,打通区域内外“断头路”等。值得一提的是,川南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水运资源形成沿江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川南尽管有富集的水能、煤矿、盐卤等资源,但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产业分工不明确、关联度较低,难以形成大的产业和集团,规划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优化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各具优势又关联发展的产业优势,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此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投融资平台打造,配套政策跟进,都是规划需要明确的环节。 本报记者胡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