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台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两岸媒体海口“论剑” 盼新闻走在两岸交流前列
2009-08-21

  中新社海口八月十一日电 (记者 王辛莉)海峡两岸三十多家媒体十一日在海口举行新闻交流合作研讨会,回顾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历程,就新形势下两岸新闻交流合作的方式、前景进行深入探讨,呼吁在新形势下新闻交流仍能走在两岸交流的前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台港澳办主任李安发言说,长期以来,两岸新闻交流一直走在两岸各项交流的前面,对于增进两岸同胞了解和增加互信、扩大共识起了重要作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记协一开始就参与了两岸新闻交流。自一九八七年九月台湾两名记者绕道日本到大陆采访,二十二年来,通过组织两岸记者联合采访,举办海峡两岸新闻研讨会、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两岸新闻人互访等,加深了两岸的交流合作。李安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民众对对方的信息需求日益增大,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先行者,作为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主要管道,两岸媒体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和目前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和大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是,两岸媒体交流显得有些滞后,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媒体呼吁解决媒体互设常驻机构问题;在今天的论坛上,参会的两岸媒体再次强调互设常驻机构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新闻社台港澳部主任耿军回顾了中新社五十多年来的对台报道。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岸媒体即有互设常驻机构的倡议。他建议,台湾有关方面也可组织大陆媒体采访台湾重大建设项目,给予两岸媒体交流简便手续,驻台采访减少意识形态的干扰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台湾知名评论员尹乃菁认为,目前两岸媒体的交流只是推开了一扇窗口,并没有完全打开,两岸民众对对方的了解仍是片断的甚至是偏面的。互设常驻机构是两岸媒体报道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基础。她强调,两岸媒体要着力报道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真正加深彼此了解,增进两岸的情感认同。举办两岸大学生新闻营、新闻研讨会等是两岸媒体增加互信的良好契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台湾中华记协理事长黄汉东期盼,透过两岸密切的交流与互访,开拓华人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两岸新闻媒体合作更进一步。 tujian.org

  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制片人高辉表示,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期待加入更多大陆元素,使节目成为“两岸人说两岸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琼台两岛新闻交流合作渊源较早。一九八八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台湾媒体闻讯而来作了详细报道。目前每年来琼采访的台湾媒体记者多达五十人左右,最多时达上百人。海南媒体也多次组团访问台湾。海南省记协和台南县记协二00七年签订了新闻交流合作协议,去年三亚电视台和台南的嘉南广播电台建立合作意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嘉南广播电台董事长陈亿桦对和三亚的媒体交流合作充满信心。海南日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网等媒体负责人十一日纷纷提出加强琼台两岛的新闻交流并形成长效机制,共同探讨媒体发展新趋势下的应对之策,期待琼台新闻交流春暖花开,春华秋实。(完)

     相关链接
    ·两岸媒体海口“论剑” 盼新闻走在两岸交流
    ·厦门大学对台单招录取一百五十七名学生
    ·台湾写真:探访灾区 步步惊心
    ·莫拉克台风已造成台湾62死57失踪35伤
    ·台湾水灾损失持续扩大 今会商是否发布紧急
    ·空勤UH-1H全面停飞 陆航接续救援
    ·台直升机坠谷目击:三机员挂树上 螺旋桨断(
    ·福建将设两岸教育园区 50所台湾院校愿开分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致函台湾省农会
    ·高雄县堰塞湖溃堤山洪爆发 部分乡村情况危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