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消息(记者于浩 通讯员张丽 王虹):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大量及时详尽的新闻报道为人们关注灾区情况、支援灾区人民提供了平台,然而,揭被访者“伤疤”的采访报道也受到了公众的质疑。日前,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在“南开大学传播讲堂”中提出,面对遭受心灵创伤的被访者,采访节制是媒体人道德观的体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小川说:“对于汶川地震遇难者的亲属来说,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巨大的,记者在这个时候不断追问是残忍的。我对我们报社的记者说,如果这样才能出新闻,那这篇稿子我宁愿不要。”他认为,作为一个记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在任何时候,职业属性都要从属于人性,服从于良知。我们崇尚以人为本,新闻工作更应如此。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只想着如何完成采访工作,而不会流眼泪,不能设身处地为被访者着想,是不能够写出真正感动人心的新闻报道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么,作为一名记者,该如何处理挖掘细节与不触动被访人痛处的矛盾呢?陈小川认为,这源于记者的丰富经验和个人素养。“在赴灾区采访前,应该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了解哪些问题是不适合问的,同时要用真情与被访者沟通。”他举例说,震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做了一篇稿子叫做《回家》,感动了很多人。这篇稿子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当时记者只是想帮忙扶好一位父亲背上的孩子,却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死了。于是他随他们回了家,帮了他们一些忙,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在生活接触中挖掘细节,所以既写出了优秀的稿子也保护了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这也是媒体人道德的一个体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触动被访者痛处,也能写出生动的稿子,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的要求。”陈小川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