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街街巷巷到处都是铺面摊点,什么洗染铺、鞋摊子、补锅的、修拉链的、修伞的……随着时代变迁,“老行当”对于今天的人们已是渐行渐远。这些“老行当”现在多半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你是否还留有对这些“老昆明”残存影像的记忆?请拨打5353000或者5833333,讲述发生在你记忆中的故事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用这句话来形容补碗这个行当再合适不过了。年轻人难得目睹老昆明人补碗的绝技。目前,市场上种类繁多、花纹绚丽的各种碗具,已将补碗这门老手艺放进了人们的记忆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日前,市民任先生偶然从朋友处得到一件宝贝,那是一只补过的盘子。年纪大了,任先生每次面对盘子上的裂痕,以及那一颗颗补工精细的小铜钉,总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餐盘背后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昆明人都知道南屏步行街有老昆明的市井铜像,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几组铜像中就有匠人补碗的情形。上了年纪的任先生还记得,过去,一般老百姓都用陶器,有钱人家才会偶尔买上几件瓷器。“那个时候的瓷器大多价格不菲,所以不小心摔成两半也不舍得扔掉。”任先生就亲眼见过匠人补碗的情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盘子被摔成两半,匠人就先把盘子合拢,在相对位置标点,然后用一根下面镶着金刚钻的杆子,来回拉动,杆子中间有个弓缠着,这样一来,杆子旋转起来,金刚钻的钻头就在餐盘上,按标好的点打眼。”在任先生的记忆里,匠人打眼成功,就会取出一根直径为一毫米左右的铜丝,截下约两厘米长的一段,将两头打尖,中间打扁,然后再把打尖的两头弯下来,做成像订书针形状的工具来连接破裂的盘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拼接碎盘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穿针引线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任先生记得,在拼接碎盘子之前,匠人一般先用鸡蛋清拌石膏调成糊状涂在准备拼接的碎盘子的正反两面,然后铺上多层软布,稍等一下才把做好的铜钉插入盘子上已经打好的眼中。等一一插好以后,又要用小锤轻轻地敲击铜钉,让尖头钻进盘子中,紧紧地贴在瓷盘上。“最考技术的就是敲击盘子的力量了。如果力量重了,盘子就会被敲碎,轻了又敲不紧。”在任先生家,一只曾经碎成两大半的盘子就经补碗匠的手,用8只小铜钉结实地拼接在一起。 tujian.org
补过的盘子上,背面的小铜钉沿裂纹规规整整排成一列,正面则只有一道裂纹印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依稀记得,补碗匠的“行头”很简单,而且大多数工具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工具摆放在挑担两头的抽屉里,有巴掌大的小弓、针尖儿大的钻头,以及形态各异的铜钉等。而补碗匠的工具通常很小,就连小锤、镊子、夹钳、锉刀、钻头都小得精致。有些技术高超的补碗匠在那些漂亮的细瓷花碗上,用颜色不同的花纹钉做拼接工具,补出来的工艺可谓“添花不添疤”。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刘玲(都市时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