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烤桉油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能见到烤桉油人的庐山真面目,因为他们通常藏匿于深山。每逢5月到8月间,正逢桉叶出油的高峰期,烤桉油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少搬迁到大山上,等过了烤桉油的季节才下山来。行当里的人都知道,烤桉油是个苦差事,烤桉油的人不仅要挑灯夜战,保证炉子24小时不停运转,还要忍受长时间的烟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烤”实为“蒸” 天天挑灯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外行也许不知道,其实,大家通常说烤桉油是不准确的,烤桉油实为蒸桉油。日前,长期在泸西木龙村烤桉油的张强向记者展示了所有烤油装置。“其实烤桉油跟农村里蒸饭是一个道理,桉叶经过高温蒸馏以后,饱含在桉叶里的桉油就会和着水一起被蒸发出来,这些物质经过冷却后就可以分离出桉油来。”张强家用来烤桉油的装置并不复杂,主要由一个甑子和一个冷却桶,外加两小只分离桶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用甑子蒸桉叶,除了烧炉子时会产生少量烟雾,空气中弥散出来的大多是桉油的味道。但事实上,我们身临其境又会发现,每家烤桉油作坊的上空,都会时时飘着刺鼻的火烟味。“因为烤过桉油以后剩下的废弃桉叶太多了,实在处理不了那么多,就只能生火烧掉。”张强举例说,每甑烤五六百斤桉叶,都会留下两三百斤的桉叶废料。通常情况下,张强把一小部分桉叶废料用作烤桉叶时的燃料,其余就只能在作坊附近生个火堆烧掉。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张强家去年因为堆积太多的桉叶废料,还引发了一场大火。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天凌晨五六点钟,张强夫妇都要早早起床,“这个时候要加料,每天往甑子里装550公斤左右桉叶,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出炉。”烤桉叶时间长了,张强为自己的辛劳算了一笔账,通常情况下,每加一炉桉叶,大概7个小时以后就可以烤出五六公斤桉油,按照每公斤30—40元的市场价计算,五六公斤桉油也能卖上百来块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每年5月到8月,是桉叶出油最多的时候,这期间,张强家通常挑灯夜战,每天让甑子24小时运转,最少也能烤出10来斤桉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深山炼油 吃土豆南瓜度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炼桉油的生活是艰苦的,在陆良有着两套炼油装置的李先生说,县城里桉树少,如果把山上的桉树叶都运到山下来加工,车辆往返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因此,好多人为了节约开支,每年5月份开始,都会把炼桉油的装置直接搬到山上去作业。“有些常年在固定地方烤的,就在附近搭个临时房子,条件相对好一些;而有些流动性较大、打游击的,就只能用帐篷搭个简易的处所。”李先生说,其实,大家在山上最艰苦的就是吃住问题,炼桉油的好时节正逢暑假,大多数人搬家炼桉油时还要带着孩子。大家在山上没有新鲜的蔬菜,就只能常备些土豆、南瓜、红豆等能够长时间保存的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上缺水,好多时候,即使是炼桉油要用的水,也只能大老远从山下运来。在山上炼桉油的人除了做饭之外,根本不舍得用水好好洗一下身上。”李先生在山上作业,最头疼就是碰上连日阴雨,这样一来,车子不能通往山上,炼好的桉油只能靠牛车拉下山。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吃的东西都成问题。而为了生计,大家只能在四围烟雾缭绕,并弥散着桉油气味的山上挑灯苦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腾地种植 种桉树不亚于种包谷 tujian.org
桉油本身带有特殊的芳香气味,用桉叶蒸油在国外是一种古老的工业,但在我国由于桉树造林发展较晚,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真正发展成工业化生产。桉树叶中提炼出来的桉油可以广泛用于制香皂、香水、化妆品、十滴水、清凉油、防蚊油、香料等,但用量比较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常情况下,山林里栽种的桉树比较多,烤桉油的人为了方便作业,会把烤桉油的装置直接搬到山林里,全家居住在山上烤桉油,直到每年10月左右,桉叶含油量少了,才搬着装置下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木龙村烤桉油的不只张强一家。“500多家人有四五家呢。”烤桉油的作坊也都是远离村子的临时房子。张强说,六七月间不缺桉叶,他们大清早加完料就有村民陆陆续续送桉叶过来。烤桉油需要耗费大量的桉叶,在木龙村,很多村民闲来无事就到附近的山上捡些桉叶来换钱。“这其中还有不少老人和娃娃呢!”我们采访的时候正逢星期六,好多孩子为了赶集要凑钱,天蒙蒙亮就赶着出门捡桉叶,到上午七八点钟也就有了十来块钱的进账。张强说,天气好的时候,村民们拉着牛车来送桉叶,经常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个时候,张强按照新鲜或已风干的桉叶,分别付给村民每公斤两三毛或四五毛不等的报酬。 tujian.org
卖桉叶能够赚钱,在木龙村,好多村民还特意把自家的田地腾出来种桉树。“种桉树不麻烦,管理容易,而且年代越久越好照顾,产量也高。”木龙村一位姓李的大爷算了一笔账,以前地里种包谷,每年每亩能够盈利七八百块钱,现在种成桉树有千元的收入,最主要的是管理起来比较省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张玉杰/摄 刘玲/文 (都市时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