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倾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掉队。记者昨日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了解到,我省自2005年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来,共投入国家、省级和上海市对口帮扶资金12.7亿元,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等进行扶持,使7个人口较少民族得到跨越式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激发当地群众自力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省连续3年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列入全省20项重要工作之一,每年由1位副省级领导带队进行实地督查,确保全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我省编制的《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年)》,确定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措施。4年来,除专项扶持资金外,省级各相关部门共投入6.8亿元用于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倾斜扶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发展起点低,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短,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状况,我省提出“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的扶持思路,在扶持过程中,引导和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精神,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75万人摆脱了贫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扶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截至去年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村委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29元,比2005年增加783.3元。8.75万人摆脱了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中,174个村通了公路、167个村通了电、167个村能够接收电视节目、171个村通了电话、172个村有清洁的饮用水。 tujian.org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中,157个村有了文化室、172个村有了卫生室。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县已全部实现了“普六”,大部分县实现了“普九”。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群众“上学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有所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明显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初冬的一天,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委会白丽小组一幢独龙族民居门前,两位古稀老人安详地晒着太阳,远望着群山感慨万千。因为这是他们阔别家乡30年后第一次回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8年我们5位老师来到独龙江,那时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巴坡完小的前身是师生们自己动手修建的。现在通了公路,五六个小时就到独龙江了,乡政府办公室从以前的低矮破旧的平房换成了高楼,独龙族同胞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呀!”现年75岁的杨茂老人是1958年至1965年到独龙江工作的第一批教师之一。阔别30年,他陪着65岁的老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独龙族妇女干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机关工委原副书记白丽珍回到独龙江探亲访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省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有7个: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总人口约23万。其中,有5个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有5个民族主要居住在边境沿线。献九当是我省7个较少民族聚居的1407个自然村的缩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60载春秋,云岭大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可以说,过去60年,我省2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7个人口较少民族,从刀耕火种、从母系氏族社会、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一跃千年”的深刻变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走近这些人口较少民族,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生活的变化,聆听他们的心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展特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镜头一:“撒胡椒面”到“逐朵开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联合村委会阿呼吉小组,现年37岁的普米族妇女赵炳玉一家一直是村里有一定养猪、养羊基础的人家,今年1月份,她家在原有的养殖规模基础上,得到了县民委送来的32头猪和324只羊。不知内情的人听到这事绝对纳闷:为什么已有一定养殖规模的赵炳玉家还得到政府的扶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原来,这是县民委一改以往的这家投放一只羊那家投放一头猪的“撒胡椒面”似的扶持模式,选择对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养殖基础、科技意识较强的农户,实行一种新型的“借母还儿”的方式扶持,实现“逐朵开花”的致富目的。截至今年6月8日,联合村委会387户村民中就有47户从赵炳玉家无偿领到了76头仔猪,7户愿养羊的村民也从赵家无偿领走了83只黑山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镜头二:培训让农村妇女更会理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景村,布朗族群众苏慧兰自从参加县民宗局举办的理财培训学习后,心里对家里的钱要怎么花一下亮堂了许多。过去,她可没有想那么多,要买化肥就去买;家里没了盐,老倌要抽烟,拿钱去买就是,只是不要乱花就行。通过学习,去年,她把家里有哪些大的东西要买,生产上会用着什么钱大概算了算,然后把家里有多少钱,当年会收入多少又算了算,不仅对全年支出心中有数,而且用下来真的更划算更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苏慧兰可以说是普洱市澜沧县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中,参加县里举办的理财培训班的一百多个妇女中的典型代表。如今,参加过理财培训的妇女知道了一个家庭也要理财的道理,大多数改变了过去不算账、不理财的状况。 本报记者 王劲松 实习生 黄思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