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云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民族和谐共居的“藏彝走廊”引中外学者关注
2009-08-05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30日电(记者杨跃萍 章利新 赵颖)在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上,滇、川、藏毗邻地区“藏彝走廊”引起了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缩影。
tujian.org

“藏彝走廊”主要指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与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六江交错的高山峡谷地带,系滇、川、藏毗邻地区,有20多个民族和谐共居。“藏彝走廊”目前人口有1000余万,其中530万是少数民族。

tujian.org

“藏彝走廊”这一概念由已故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得到中国人类学界的广泛共鸣。“‘藏彝走廊’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和文化互动,有助于我们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民族学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区域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其中以操藏语支和彝语支语言的民族居多,故称之为“藏彝走廊”。同时,走廊的南部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和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以及孟高棉语族中的一些族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硕说,“藏彝走廊”是目前中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的地区。如,区域内的藏族就使用着尔苏语、纳木依语、木雅语、嘉绒语等11种支系语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藏彝走廊’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十分突出。”石硕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锦介绍,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中有长辈去世时,丧葬基本是按藏传佛教仪轨进行,但“送魂”仪式一定由当地原始宗教东巴教的祭司达巴主持。 tujian.org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袁晓文同样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诸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但各民族之间仍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藏、纳西、白、普米、傈僳以及生活在西藏林芝地区的珞巴等民族,都有着喜爱穿毛皮衣的习俗,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古代氐羌人的后裔。

tujian.org

由于沟谷纵横形成交通阻隔,使“走廊”里的文明不易受到冲击。最重要的是,“走廊”内的民族迁徙不断,多元文化得以在“走廊”生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证实,“藏彝走廊”是一条古代人群迁徙的通道。藏缅语族各族的先民中,一部分走出狭窄的“藏彝走廊”进入广阔的高原或冲积平原建立了新的文明,还有一部分留在“走廊”继续生息繁衍。 tujian.org

“数千年来,‘藏彝走廊’一直由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等通道与‘走廊’外密切相连,不同的文明得以交流,促进了发展,”李绍明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世界许多地区,强势文明进入后,土著文明往往会消亡。但在‘藏彝走廊’区域,各种民族文化相互包容、交融,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石硕说。 tujian.org

tujian.org

     相关链接
    ·云南加快花卉产业发展 自主创新品种约占全
    ·支援姚安地震灾区 漆光伟捐出奥运火炬拍得2
    ·中国保监会开展“假保单”专项打击“围剿”
    ·七彩云南助学工程启动 2000万助800大学生上
    ·昆明市滇管局实施制度创新 主动预防违法显
    ·交通部撤销1420个二级公路收费点 提高运输
    ·昆明航空再添运力 新增两航线 机队规模达4
    ·景洪将重建傣味第一街 新址位于南过境路旁
    ·昆明发明第一辆卧铺车
    ·“最牛公交”引出一群老驾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