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云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省长秦光荣:要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
2011-03-10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JianZai]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JianShe]。这是政府更好履行职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话题指向防灾减灾[JianZai]。

  “云南不仅自然灾害类型多,而且发生频率高,可以说是‘无灾不成年’。因此,加强防灾减灾[JianZai]能力建设[JianShe],是云南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JianZai]的思想,树立科学防灾的思想,树立统筹协调的思想,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JianZai]能力。”秦光荣说:“自然灾害经常是突如其来,但也有其相应的发展变化规律。面对自然灾害,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措施和无措施大不一样。”他举例:自2003年以来,全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3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近4万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左右。

  “变被动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动防灾减灾[JianZai],就能把救灾资金提前用在减灾[JianZai]措施上,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防灾减灾[JianZai]设施建设[JianShe]和防灾体系建设[JianShe]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秦光荣说,“十二五”期间,云南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JianZai]体系建设[JianShe],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云南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范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仍将是我们防灾减灾[JianZai]工作的四大重点。要继续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10大能力建设[JianShe]、地质灾害防治10大措施建设[JianShe]、以抗旱防洪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JianShe]以及生物灾害防治建设[JianShe]。”

  “要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JianShe],加快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JianShe],加快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JianShe]。特别是要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建设[JianShe],广泛推广‘三小措施’,也就是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JianZai]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群众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要着力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等防灾减灾[JianZai]工作机制,做到科学防灾减灾[JianZai];要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JianShe]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做好灾情监测预报工作;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JianShe],使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要全面加强社会动员能力建设[JianShe],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JianZai]网络。”

  秦光荣希望,通过5年努力,能使全省防灾减灾[JianZai]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 谭晶纯 谢 炜 张雪飞(云南日报)<

(编辑:SN028)
     相关链接
    ·云南德宏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
    ·云南盈江地震消防总队出动180人救援
    ·云南盈江县地震消防部队已救出7人
    ·云南盈江地震已造成14人死亡157人受伤
    ·代表委员张大宁就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提出建
    ·云南限行潞梁公路全日通行 保盈江救灾交通
    ·记者讲述云南盈江地震惊魂时刻:两层楼瞬间
    ·云南盈江5.8级地震已造成16人死亡135人受伤
    ·云南德宏边防支队300余人赴盈江地震灾区救
    ·云南副省长作批示要求盈江做好救灾工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