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屠崇恒将报纸收拾得整整齐齐。 魏志阳 摄 tujian.org
浙江在线01月12日讯
1月6日,天阴沉沉的,不时飘着细雨,冬日凛冽的寒意让路人加快了脚步。杭州文三路马塍路路口,45岁的裘克勤缩在小小的报刊亭一角,侧头就着昏暗的自然光,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师傅,两张梦幻西游。”两名学生模样的男孩子递上钱,嘴里嘟囔着,“以后得省着点花了,零用钱少了……”裘师傅搓着手“嘿嘿”笑着,虽然经济危机连带给报亭带来了些许影响,但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依然是全家的指望。这个不足2平方米的小亭子不仅让他们住上了新房,接下来儿子上大学也全靠它了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像裘师傅这样的报刊亭,杭州一共有380个,它们都是杭州市邮政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筹建的,安置了杭州部分困难家庭。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书报亭为那些贫困家庭带来了曙光,带来了温暖,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明天的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春节前,记者走访了三名书报亭的经营者,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裘克勤:每月收入5000元,尝到甜滋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裘克勤的书报亭在文三路马塍路口,地理位置挺好,一个月的收入也挺高,有5000元左右。但是一开始,他的“地盘”并不在这,而是在莫干山路一个偏僻的位置。加上经营书报亭对原本是会计的他来说完全陌生,他不知道哪些报纸杂志好卖。最初他每天的销售额只有200元多一点。他就向钱塘书报刊公司提出申请是否能调整一下位置。考虑到他是腿脚不便的残疾人,第二年公司就把他调整到现在这个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搬到这儿来的头个月报刊销售额就翻了一番呢,我和老婆两人看着,每个月收入大概有5000元左右。”看到我跟他攀谈,裘师傅放下手中看了一半的《中国狙击手》,跟我聊了起来。不仅收入高了,更让他开心的是,这里离胜利新村父亲的家只有几百米远。“像我这样的残疾人,走来走去也觉得很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裘师傅挺不容易。1998年杭州市蔬菜公司下属的盛时工贸公司解体,他下岗失业;之后他在文三路租了一家店面开水果店,谁晓得是违章建筑,只能又停业;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夫妻两人都没有工作,一家生活就靠以前的积蓄维系,甚至后来还要靠父亲的退休工资接济,生活相当艰苦。因为父亲家房子小,儿子只能睡地铺…… tujian.org
不过说到儿子,裘师傅的眼睛一下亮起来,他连连摆手:“那些苦日子都过去了。”自从经营了书报亭,夫妻两人每月缴纳了个人养老保险、大病保险,还有结余。2005年,又购买了都市水乡70余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是一次性付款哦。”裘师傅很自豪,“儿子再也不用打地铺了。如今他考上了杭四中,成绩还行。我们得攒钱准备他的大学学费啦。”因为这个小小的亭子,支撑着他们的一个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屠崇恒:守了6年书报亭,“生活变得蛮有意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5岁失业,1994年~2002年,他到处打工,管过网吧,看过音控室,当过营业员,每一份工都干不长。而那天,记者在胭脂巷中河路口看到他时,他已经在这个小小的报亭守了整整6年。 tujian.org
到处打临工的日子实在让他记忆深刻,那时候今天都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讨生活,收入不稳定,谈了女朋友连结婚都不敢想。自从2002年,他通过考核拿到了这个小小书报亭的经营权之后,生活才开始渐渐稳定起来。结了婚,他和妻子两人共同承担起了报亭的工作。上午7点左右先过来开门,因为就在小区门口,早上的生意不能丢,等到上班的一拨顾客过去了,9点来钟的样子,妻子帮衬着看店面,他就开始去登云路上的图书市场进货。 tujian.org
6年风雨无阻,虽然辛苦,但好歹也攒了点钱。“旧房拆迁我拿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房,扩面那部分还需要9万元钱,我稍微向朋友借了点,其余都自己付清了。”说到这,屠师傅忍不住笑了起来,“大事一件件来,你瞧,我这几年媳妇娶了,房子有了,最近我们商量着,可以要个孩子了,呵呵。”靠着这份工作,屠师傅还自己缴纳了大病保险和养老保险,心里踏实着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38岁的中年男子来说,这份工作显得枯燥了些,可屠师傅并不这么看:“现在工作难找,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能找到这么一份工,每月两三千块钱,很好了呢。你别小看这个小小的书报亭,它也是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碰到,很有趣呢。”屠师傅说自己的生活一点都不枯燥,不仅可以看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亭子存在的时间长了,附近的一些熟客闲来无事也喜欢到他这拉拉家常。“生活变得蛮有意思。” tujian.org
杜越平:书报亭重上岗,劲道十足想干到退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杜越平的书报亭在教工路532号塘河北村附近,收拾得非常干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位脸上挂着纯朴笑容的56岁男子曾是杭州市水产公司卖鱼桥门市部的党支部书记、经理,1991年还被评上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的时候,他下岗了,因为一直做管理工作,手上没什么技术,能找得到的工作也就是给单位值夜班或者打打短工。爱人也差不多同时从“杭棉”提前退休了,所以一家三口的生活来源全靠爱人500多元的退休工资。 tujian.org
2002年他去社区报名要求经营书报亭,上班的地点就在家门口,方便得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家里没有经济实力,刚开始的书报亭使用费、书刊杂志的费用都是难题。还好杭州钱塘书报刊有限公司考虑到他们的困难,第一年8800元的使用费大幅减免,只用交2000多元,杂志什么的也都是先从代销开始,由邮局配送,基本不用成本。这才让一贫如洗的杜师傅做上小本生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亭子我已经守了6年多,还有4年就退休了,我想起码要干到退休。”杜师傅很知足,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我老伴退休工资有1000多元,我看报亭有一千五六百元,儿子也毕业了在新华书店工作,工资不高也就1000多元,不过我们三人用用足够啦,还有结余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乐呵呵地说:“以前我是交不起使用费交不起书报钱,现在你让我把全年费用都交了,我也拿得出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采访手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书报亭,一起走过的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方便老百姓,文化快餐伸手便来,书报亭建设曾经被杭州市政府纳入2002年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当时考虑到萧山、余杭的覆盖,曾计划在3~5年内在杭州建起1000个书报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书报亭的经营人员全是从下岗失业的困难家庭中选取的,还有部分是有经营能力的残疾人。”钱塘书报刊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海鹰从2002年书报亭筹办之初就开始操持这一工作。 tujian.org
由于很多困难家庭都没做过生意,可以说书报亭怎么卖报,是孙海鹰他们一把手一把手教出来的。一开始不时有人因为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来找他,忙得他团团转,公司索性就把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以“责任田”的形式与经营人员结对子,分析每个点的实际情况,跟他们一起探讨经营的办法。6年走下来,书报亭成了困难家庭眼中既稳定又有保障的工作,为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了保护伞,使他们逐渐摆脱贫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孙海鹰说,后来为了进一步方便市民,也拓宽经营者的范围,书报亭还开办了移动充值卡、电信一卡通、游戏卡、公用电话、彩票等业务。“我觉得这是杭州一道充满文化的风景。”孙海鹰由衷地期望,书报亭能够一直伴着杜越平等人走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