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浙江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苏浙楼市回暖难续
2009-04-02
        目前出现在市场的购买力主要还是以刚性需求为主,很多购房者一方面对于买房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一方面又负担不了高价住宅,这样的购买力未必能持续很久

  

  南京:小阳春的背后

  受到房地产市场转暖的影响,南京买房人的消费热情大增。据房管部门统计,南京上周住宅认购总量攀升至2600多套,与前一个星期相比,涨幅接近三成。城南、城北、河西、江宁、江北等多个区域的开发商准备提前推项目,顺势销售。

  然而,一位南京楼市的资深人士认为,“现在断言南京楼市全面回暖仍为时尚早”,因为江北楼市的上涨主要是因为过江隧道最近要批复,对于该地区是相当的利好,而其他中心城区的房价没怎么动。

  上述人士还表示,小户型继续在南京唱主角,预计近期将有千套左右的小户型房源上市开售,面积普遍在70平方米以下。

  苏州:购房券效应

  为刺激楼市成交,继南京市宣布在房产春交会上发放购房券之后,苏州在刚刚召开的房展会上也大量发放购房券。

  在3月27日至30日由苏州房管局主办的房展会上,组委会派送购房优惠券,市民凭券在参展楼盘可享受普通住宅每套8000元、别墅或商铺每套1.6万元的优惠。目前,首批1000张购房券已被市民申领一空。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前后,苏州先后推出政府减免契税、公积金贷款再度放宽等一系列新政,市区商品房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两成以上。

  不少申领购房券的网友表示,购房券的出现,让打折优惠更加明晰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自己出手。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南京还是苏州的购房券发放,虽然都属于政府刺激楼市降价成交的行为,然而也都是开发商趁机炒作后的效果。“在楼市低迷的时候,二手房的挂牌价格能够轻易降价,但是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很多项目都已经推出部分房源,如果对后续推出的房源进行降价,必然会引起前期购买业主的不满,此类矛盾去年就已经出现。所以现在很多新盘不敢直接降价,而购房券则成为了最好的变相打折方式。”

  杭州:政府拟集中收购

  今年1-2月,杭州主城区二手房成交为3373套,虽然数据基本回升至旺季水平,但整体复苏的压力较大。如存量房压力仍极大,2月末,主城区存量房达到29733套,且三四月份还将迎来开盘高峰。而杭州政府对市场也显得并不乐观,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杭州市发改委人士建议,可研究制订收购中低价商品房、二手房的实施办法,收购后的房子可用作廉租房、经济租赁房以及拆迁安置房。

  和江苏情况类似的是,杭州楼市的回暖也集中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楼盘上。作为近期成交的焦点,余杭区的楼盘在调价之后,主要楼盘的成交均价都在3000-5000元/平方米的区间内,无论单价和总价都相当亲民。

  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此次长三角房市的“小阳春”中,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城市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即单价低的小户型房更受市场的青睐。“这些成交大多总价低,因为目前出现在市场的购买力主要还是以刚性需求为主,这其中尤其以婚房为盛,所以很多购房者一方面对于买房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一方面又未必能负担高价的住宅。从去年年底积累至今的购买力一下子爆发,就形成了此次‘小阳春’的主要特色。”

  “然而,这样的购买力未必能持续很久,同时也不是整个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标志,毕竟占楼市很大部分的改善性住宅和投资性购买力,还未打算入市。”

     相关链接
    ·浙江一富裕村庄为防盗 村民集资筑7米高城墙
    ·城市应有让乞丐穿堂而过的雅量
    ·浙江交通未来5年要砸3000亿 建设大港航大物
    ·女子外地卖淫养家被杀害 警察感动自愿为其
    ·浙江百余中低收入家庭因银行拒绝放贷放弃房
    ·天和骏业全新投资模式闪亮2010温州置业投资
    ·萧山桃北新村要建"世外桃源" 节能环保住
    ·金龙鱼引发食用油价格大跳水 降幅最高15%
    ·千岛湖水质大家很关心 游船将装储存柜实现
    ·2009APEC中小企业峰会9月在杭举行 科比对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