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联通3G营销战略初露峥嵘 全业务品牌圈地3G
2009-04-27

  本月底,中国联通将正式推出其全业务品牌,该品牌不仅将统领联通旗下所有业务,更将在“5.17电信日”到来前的半个多月,为中国联通WCDMA3G业务强势开道,创立市场品牌美誉度。

  作为国内唯一打出全业务品牌的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的新品牌将更有利于营造统一的品牌体验,并在3G营销大战中“后来居上”,凸显中国联通WCDMA的全面优势。

  联通全业务品牌迷局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急切推出“G3”和“天翼”不同,中国联通新品牌在众多猜测中显得扑朔迷离。

  从春节期间到3月下旬,多个联通新品牌LOGO的“山寨”版本如浮光掠影,幻化出中国联通新品牌迷局。事实上,坊间流传的众多版本甚至没有说明新品牌是联通的3G品牌、个人业务品牌、抑或是全业务品牌

  随着联通WCDMA3G网络商用的日益临近,联通新品牌也更为业界所关注。记者了解到,中国联通在本月底正式推出的“全业务品牌”,将作为联通所有业务的统一品牌,传递时尚、活力、开放、进取的品牌体验,强化3G时代中国联通的业务品牌认知。在快速建立全业务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的同时,联通还将在全业务品牌框架内,推出3G应用、家庭业务等细分市场的子品牌。这样,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全业务品牌架构将呈现在用户面前。

  品牌先行:中国联通圈地3G

  新的全业务品牌的推出,将使中国联通成为国内唯一执行整合全业务品牌策略的电信运营商。而在联通3G商用前的半个月发布全业务品牌,显然也是中国联通意欲发挥WCDMA优势,发力3G市场的重大举措。

  尽管在国内最晚启动3G商用,但中国联通此次显然有备而来。从技术产品成熟度而言,联通所采用的WCDMA是三大3G标准中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3G技术,同时它的手机终端相当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目前,全球WCDMA手机款式已过千种,而WCDMA网络的速度更是独步天下。正是因为WCDMA技术的全面优势,在全球4亿多3G用户中,WCDMA用户就有3亿多,占据了全球3G市场的70%以上。

  基于具有优势的WCDMA网络,中国联通推出全业务品牌,既是一次重要的品牌整合,更是整体品牌形象的独特创新。中国联通的全业务品牌战略,跳出了传统的客户品牌策略的范畴,旨在为目标用户提供更加持续统一的独特品牌体验,同时,也更有利于联通展现3G优势,打造差异化明显的品牌特征。

  全业务品牌之后的联通3G大戏

  全业务品牌的推出,是中国联通在3G时代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步之后,中国联通还将有何举措?

  据悉,中国联通将在全业务品牌框架下,有序添加子品牌和新元素,丰富全业务品牌体系。同时,中国联通的3G大戏将正式唱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联通将在“5·17电信日”前,在全国55个城市开通WCDMA试商用;在2009年底将在全国284个城市提供WCDMA服务。随着WCDMA的商用,包含手机上网卡、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可视电话在内的3G应用也将陆续登场。

  随着新品牌的深入人心和业务的有序推出,中国联通的3G优势将日渐明显。有电信专家甚至认为,联通很有可能正在与更多的国际运营商谈判合作,引入许多已经在国际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3G创新产品及业务。

  凭借独特的业务优势和品牌战略,中国联通将给国内用户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3G创新体验。

     相关链接
    ·张朝阳:中国社交网络还在早期 战争刚开始(
    ·视频网站再戴版权紧箍 网络侵权行为界定明
    ·互联网之父称全球IP地址即将在数周内告罄(
    ·下载网站VeryCD或将关闭 因未取得视听许可
    ·中国银行代销银通卡
    ·网购配送遭遇春运囧事 快递酝酿第二轮涨价
    ·骂战刚罢 当当网两天蒸发25亿市值
    ·中国邮政下月关停邮礼网 B2C今年首现关闭事
    ·苹果高仿市场火爆:山寨iPhone每部获利200
    ·美“同事点评网”走红网络 投票匿名可得罪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