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百年IBM:昔日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中图网
2011-06-13

百年IBM:昔日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中图网
织梦好,好织梦

IBM:曾经的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腾讯科技配图)

内容来自dedecms

腾讯科技讯(马乔)北京时间6月12日消息,在IBM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经济学人》近日撰文总结了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所在。文章称,机器或软件仅仅是IBM百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而IBM长命百岁的秘诀在于其牢固的客户关系。

dedecms.com

以下为文章全文: 织梦好,好织梦

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IBM位于纽约州阿蒙克(Armonk) 总部大楼的两翼,而恰恰是这条通道赋予了IBM“创业及发展历程”全新的涵义。在其总部大楼里,IBM展示着百年来该公司生产的一系列产品,从穿孔卡片(punch cards)到录音磁带,再从磁盘驱动器到存储芯片。这些产品或以实物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或以照片形式讲述着该公司的百年历史。在现代计算设备真正问世之前,每一种存储信息方式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IBM。从纽约市向北驱车一小时就能够到达IBM的总部大楼。在IBM董事会会议室旁边的陈列着一台办公桌大小的计算设备,上面布满了上百个按钮。一个插着一大团各种线缆的铁质金属板不禁让参观者叹为观止:这难道就是“控制面板”的早期模型。 织梦好,好织梦

成功孕育于百年历史 dedecms.com

百年IBM:昔日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中图网

copyright dedecms

二十年来五大科技公司市值走势图(腾讯科技配图)

copyright dedecms

目前还没有一家IT企业能够像IBM一样展示出如此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系列产品。本月16日,IBM将迎来公司的百年华诞,而缺少IBM的全球计算设备的发展史也将是不完整的。陈列在总部大楼里的一系列产品彰显了IBM这位“蓝色巨人”为推动20世纪的科技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近,历经十五年之后,IBM的市值终于再次超越微软,但仍远远落后于苹果。 内容来自dedecms

IBM的百年华诞当然会成为回顾全球数字产品的舞台,但同时又会引发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IBM在以创新和变革为特征的全球科技产业永葆青春的秘密是什么?现在,不仅仅只有商业研究学家们才关心这一问题的答案。在IBM即将以良好的运营状态步入公司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包括思科、英特尔、微软和诺基亚在内的IT巨头后来者们却正处于公司转型所导致的阵痛期。潜在的业务转型可能威胁到这些IT企业的未来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大大小小的IT企业都深知在业内保持领先地位是何等的艰难,因此将电脑产业称之为数字“平台”永不消失的缔造者的确并不为过。毕竟硬件产品是应用程序或服务产品的载体。每十年左右,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主导型平台面世,同时把计算技术提升到另一个全新的高度。IBM的大型计算机率先问世,并统治了该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各种细分平台相继问世,其中包括迷你型电脑系统、个人电脑系统和服务器。现在,更是发展到了“云计算”领域和移动设备平台。 dedecms.com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库苏马诺(Michael Cusumano)曾经指出,从现有平台转移至下一个平台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将意味着公司要对一直坚持的包括行业技能、品牌、收入来源渠道等一系列原则提出质疑。因此,大型企业往往都尽量坚持使用现有的平台,而规避探索新平台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微软就一直坚定地支持其Windows操作系统。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进行过一次业务平台转型,而像IBM这样曾经进行过三次业务平台转型的大型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次业务平台转移引争议 本文来自织梦

百年IBM:昔日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中图网
dedecms.com

二十年来IBM从机器业务向服务业务转型历程图(腾讯科技配图) dedecms.com

尽管公司历史的官方记录是一百年,但IBM的实际诞生历史可以追溯到125年前。1886年,一位名为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的前人口普查局职员兼统计学家发明了此后以他名字命名的霍尔瑞斯代码,并帮助人口普查局将普查时间从十年缩短至三年。此后,霍尔瑞斯便开始从事采用该代码技术的制表机出租业务。利用来自火车列车长打孔检票以避免乘客逃票的灵感,霍尔瑞斯发明了能够存储个人信息的穿孔卡片和读卡机。后来,霍尔瑞斯的公司与其他三家公司进行了合并,1911年当IBM的前身、由查尔斯-弗林特(Charles Flint)创办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即CTR公司)成立时,霍尔瑞斯发明的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支撑该公司业务的核心技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当电子“计算设备”和录音磁带问世以后,IBM的首次业务平台转移才变为现实。当时,包括IBM缔造者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senior)在内的公司管理层都对此犹豫不决。沃森于1915年掌管了CTR公司,当时该公司只有区区400名员工,此后沃森将该公司的全球员工规模拓展至数万人。据报道,当时一位在IBM工作数十年的老员工曾经向该公司第一代磁带驱动设备的一位开发者表示:“你们年轻人一定要牢记,IBM是以穿孔卡片起家的,而且穿孔卡片将会一直是IBM的根基。” 一些IBM早期员工表示,直到1956年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unior)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的管理权,IBM才真正进入电子计算时代,并凭借全新的磁带驱动技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IBM时代。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小沃森掌权时期,IBM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当时,小沃森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大型计算设备System/360上,该设备也是IBM推出的首款家用大型计算机。在1964年上市之初,System/360就一举成为当时市场上首个主导型计算平台。因为体积无论大小,所有家庭使用的System/360都能够实现相互兼容。 内容来自dedecms

截至1969年,IBM在全球电脑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增至70%。此后,IBM成为首个被冠以“邪恶帝国(Evil Empire)”称号的IT企业,并招致美国反垄断调查机构的激烈批评。最终,美国里根政府于1982年撤销了对IBM的调查诉讼,但仍坚称IBM的做法已经“超越了道德底线”。

织梦好,好织梦

而IBM从高利润的大型计算机向细分计算平台的第二次业务平台转移则进行得如快速剃须般惊险。甚至在针对该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处于漫长的审核期时,技术进步就开始威胁到IBM在业内的垄断性地位,尤其是严重威胁到该公司向客户出租昂贵的大型计算设备业务。由于该业务利润丰厚,因此IBM不愿很快推出价格低廉且分散式的计算平台,而当时新一代芯片的诞生已经能够让IBM轻松做到这一点。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些细分的计算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时,IBM的业务却陷入了崩溃的边缘。IBM的大型计算设备业务的年营收从1990年的130亿美元骤降至1993年的70亿美元,公司蒙受的经济损失累计达160亿美元。郭士纳(Lou Gerstner)于1993年接手IBM成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并被寄希望于带领IBM走出困境。在其出版的《谁说大象不会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一书中,郭士纳写道:“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IBM已经接近现金流枯竭的边缘。”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郭士纳随后解雇了3.5万名员工。 织梦好,好织梦

与第二次相比,第三次业务平台转移则进行得十分顺利。IBM比业内很多竞争对手都提前意识到,计算设备产业很难通过挖掘台式机或大型计算机的内部潜力获得太大发展,而基于庞大数据中心开发出来的服务却能够通过互联网的传递迅速成为业内发展的主流趋势。IBM还预见到,“云计算”将加快“庞大数据”的现身步伐。这些“庞大的电子数据”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快速地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从2005年开始,IBM就相继斥资140亿美元收购了20多家提供“商业分析”工具的科技企业。 dedecms.com

 相关链接
·百年IBM:昔日硬件霸主灵巧完成业务转型--中图网
·苹果订购38万台新款MacBook Air 或周三推出--中图社
·传彭明盛18个月内任命COO或总裁 或成接班人--图鉴中国
·苹果iCloud同步服务不支持微软Windows XP系统--中国图
·比尔·盖茨十大逸闻:育有三子 老大年仅15岁--中
·苹果限制第三方促销新规执行难 免费促销仍流行--中国
·英特尔拟投资48亿美元改造以色列芯片工厂--中图社
·罗技:微软收购Skype不会给公司业务带来风险--中图网
·苹果专卖店员工拟成立工会组织争取更高待遇--中图社
·传宏碁订8万颗AMD APU 目标进攻企业平板市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