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3月11日讯 去年,国内[GuoNa]棉花[MianHua]市场一路高位震荡。棉花[MianHua]减产严重导致供需失衡,棉花[MianHua]加工企业心态极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棉价。 2010年,国内[GuoNa]棉花[MianHua]市场一路高位震荡。棉花[MianHua]减产严重导致供需失衡,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棉花[MianHua]加工企业心态极不稳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棉价。 自去年以来,国内[GuoNa]外棉花[MianHua]库存消费比大幅下降,国内[GuoNa]棉花[MianHua]受天气影响减产降级明显,上市时间推迟;国家可供调控资源偏低并且本年度来不及补充,下游纺织行业出现明显复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棉花[MianHua]消费量。 市场供应偏紧 虽然2009年国内[GuoNa]棉花[MianHua]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其他农产品价格也有明显上涨,国家为保证粮食生产,大幅上调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降低了农民弃粮种棉的可能性;而棉花[MianHua]价格波动大、收益低、费工费时的特点也使2010年度国内[GuoNa]棉花[MianHua]播种面积并没有明显上升。另外,受天气影响,国内[GuoNa]棉花[MianHua]种植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主产棉区在去年9月中旬分别遭遇低温、阴雨达20多天,致使黄河流域烂铃普遍占10%~20%。新疆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阴天多,气温低,吐絮进度南疆晚10天,北疆晚20多天,部分中熟品种的霜前花率不到常年的一半。全国棉花[MianHua]整体品级下降,上市时间推迟一个月,棉花[MianHua]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棉花[MianHua]产量不但较去年没有增加,还有明显下降。预计2010年度全国棉花[MianHua]产量约620万吨,较上一年度减产约8.7%。 虽然2010年度全球主要产棉国除中国、巴基斯坦外都有增产预期,全球棉花[MianHua]总产量较上一年度增加300万吨左右,全球棉花[MianHua]消费量仅增长近70万吨,但产不足需的现象仍然存在。2010年全球棉花[MianHua]库存下降至993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至37%附近,较4年前下降12个百分点。较低的库存消费比已经威胁全球棉花[MianHua]安全,触发了棉价报复性上涨的警戒线。 由于国内[GuoNa]棉花[MianHua]产量下降,国家可供调控资源不足,而纺织行业明显复苏,用棉需求较旺盛。在棉花[MianHua]进口[JinKou]配额视市场需要情况足额发放的政策支持下,2010/11年度纺织企业有大幅增加棉花[MianHua]进口[JinKou]的要求。 但全球棉花[MianHua]供应偏紧,主要棉花[MianHua]出口国对中国棉花[MianHua]出口数量有限,其中美棉对中国的出口比例下降,对印尼、越南、孟加拉的出口比例上升。印度为保证纺织企业的棉花[MianHua]供应,对棉花[MianHua]出口实行限制措施,年度出口量限制在550万包(93.5万吨)。 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份,2010年度中国已进口[JinKou]外棉127.5万吨,其中进口[JinKou]美棉44.1万吨,进口[JinKou]印度棉47.1万吨,乌兹别克斯坦棉11.1万吨,澳大利亚棉4.8万吨、巴西棉7.1万吨、布基纳法索棉1.1万吨,从上述六国累计进口[JinKou]115.2万吨,占已进口[JinKou]总量的88.9%。 预计2010年度中国进口[JinKou]美棉的数量在120万吨左右,进口[JinKou]印度棉数量在57万吨左右。另外,近5年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布基纳法索、巴西对中国出口棉花[MianHua]的最大量分别为37万吨、27万吨、15万吨、9万吨,合计88万吨,均出现在2005/06年度。按照以上六国占中国进口[JinKou]棉市场88%的份额推算,2010年中国进口[JinKou]外棉的数量在300万吨左右。但考虑到西非部分国家的政局动荡,其他几个主要出口国出口量也难达到2005/06年度的出口峰值。预计实际中国进口[JinKou]外棉的数量在280万吨左右,远低于纺织企业的预期。棉花[MianHua]整体供应偏紧,纺织企业正常的用棉需求可能因高棉价而受到抑制。高棉价将加速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供需结构性错位 国内[GuoNa]棉花[MianHua]减产降级严重,质量品级较上一年度明显下降,而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要求决定了对中高等级棉花[MianHua]、质量好的棉花[MianHua]的需求在增大。 2010年参与新体制检验的棉花[MianHua]中,4级以上棉花[MianHua]比例明显缩小,2009年的比例在97%以上,而2010年不足85%。3级以上棉花[MianHua],2009年的比例在74.3%以上,而2010年不足50%。 期货仓单生成不足。截至今年2月底,2010年度郑棉生成仓单不足500张,加上仓单有效预报量也仅有800多张(约3.2万吨),而上年同期为4098张,加上有效预报量有6000多张,今年郑棉仓单的生成量不足2009/2010年度的15%,也远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反应了4级以上棉花[MianHua]供应不足,也同时体现棉企制作仓单棉的热情不足,对现货市场的未来期望较大。仓单生成量不足客观上为期货市场多逼空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GuoNa]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看,纺纱工序正向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纱支、品质、品种有了质的飞跃,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大大提高,适应了国内[GuoNa]外市场“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的发展趋势。纺纱工序和纺纱产品的提升,对纺织原料也有更高的要求。纺织企业对中国高等级棉价格上涨的消化能力较强也体现了这一点。2010年1~12月份国内[GuoNa]棉价累计涨幅超过85%,下游棉纱累计涨幅在70%左右,气流纺低支纱因成本较低,涨幅接近100%,普梳32支棉纱织造的棉布平均涨幅不足50%,气流纺10支纱织造的牛仔布涨幅仅30%,但精梳40支生成的宽幅精梳棉布涨幅接近70%,基本消化了棉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能到了保证。市场上中高等级棉及相应产品走势明显好于中低等级。由于企业生产多根据订单及利润而定。这也不难解释在棉价加速上涨时下游企业拿货积极,而棉价下跌时纱布滞销的原因。 从本年度10月份开始,国内[GuoNa]229级棉与527级棉价差就不断扩大,两者国内[GuoNa]均价价差从往年1500元/吨上升至2000元/吨,目前两者价差已经扩大至3800元/以上。反应出现货市场上中高等级棉的市场仍然较为紧俏。受到国内[GuoNa]棉花[MianHua]供求的结构性不平衡影响,预计中高等级棉花[MianHua]与低等级棉价差仍有继续拉大的空间,实际现货价差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