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环保型塑料管材日益受到关注
2009-05-08
随着各大城市禁止使用镀锌钢管作为生活给水管管材后,许多城市正在推广使用环保型给水管材。在所推广使用的环保型管材中,因为塑料给水管材物美价廉而广受关注。
  
环保型塑料给水管材作为镀锌管材的替代品,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与传统的镀锌钢管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下面就环保型塑料管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谈几点体会。
  
1、环保型塑料管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由于给水管材输送的是饮用水,甚至是直饮水,因而其产品质量合格与否,材质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镀锌钢管在其生产工艺中,不可避免地含有锌成分,在使用过程中,镀锌层中的锌分子就会游离在水中,从而在人体内积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环保型塑料给水管材代替镀锌钢管已势在必行。
  
环保型塑料给水管材与镀锌钢管相比,因具有对人体无害、耐腐蚀、导热系数小等优点而备受人们青睐。近年来,环保型给水管材无论从材质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发展,品种主要有:硬聚氯乙烯(U-PVC)管、交联聚乙烯(PEX)管、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铝塑复合(PE—AL—PE)管、钢塑复合管、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及聚丁烯(PB)管等多种类型。
tujian.org

  U—PVC管作为较早期的给水管材,管材与管件间采用黏结形式,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作为热水管时,不但会有U—PVC单体及添加剂渗出,而且使用的黏胶本身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而已较少使用。PE—AL—PE管实际上相当于薄壁铝管内外“镀”有一层聚乙烯层;钢塑复合管是在钢管内壁衬(涂)一定厚度塑料层复合而成的管子,含衬塑钢管和涂塑钢管两种;PEX管是聚乙烯经挤压而成。这几种管材都具有较强的硬度,都需要机械连接,因而接头处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管道的施工质量。PP-R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环保型管材,它由聚丙烯经改性后挤压而成,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及较高的强度,而且制作成本较低。这种管材采用热熔连接,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HotTag}目前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PB管的各种物理性能都优于以上几种管材,但由于原材料聚丁烯的价格较高,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在中高档住宅热水供水及埋地时使用较多。
  
2、环保型塑料管材在实际使用中的安装特点
  
2.1U—PVC管
  建筑物内使用的管材、管件公称压力应采用1.6MPa等级;管道连接宜采用承插黏结,也可采用橡胶密封圈连接。管道和金属管件螺纹连接时,应采用注射成型的外螺纹管件。管道与金属管道和附件为法兰连接时,宜采用注射成型带承口法兰外套金属法兰片连接。管道与给水栓连接部位应采用塑料增强管件、镶嵌金属或耐腐金属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2PEX管
  管外径小于25mm时,管道与管件宜采用卡箍式连接,大于等于32mm时,宜采用卡套式连接。管道与其他管道附件、阀门等连接时应采用专用的外螺纹卡箍或卡套式连接件。管道配水点,应采用耐腐蚀金属材料制作的内螺纹配件,且应与墙体固定。
  
2.3PVC—C管
  多层建筑可采用S6.3系列,高层建筑可采用S5系列(但高层建筑主干管和泵房内不宜采用);室外管道压力不大于1.0MPa时可采用S6.3系列,当大于1.0MPa时应采用S5系列。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