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0年前,重庆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重庆勤俭化工厂的职工们用土缸、木桶干起了化工,但直到1978年,年销售收入不到200万元。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川东人,他们开始与“磷”打交道,利用旧设备,上了一台黄磷电炉,容量仅400千伏安,这在当时是中国黄磷生产历史上最小的电炉,每天产量不到500千克。正是这小小的电炉,使川东化工走上了磷化工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间,川东化工不断发展。为充分节约能源和利用资源,川东人采取了“借地生财”的办法。1992年,川东化工从在贵州惠水承包一家黄磷厂开始,先后投资3000万元,以控股、参股、全资购买等多种形式,发展起6家磷酸盐生产企业。目前惠水已成为川东化工重要的生产基地。他们还不断开发“短平快”产品,1993年,他们投资40万元建成了一台黄磷尾气柜,仅7个月就收回投资,在回收尾气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1994年,他们又投资50万元,对甲酸设备进行改造,第二年就赚回100万元。随后又相继上了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个磷产品,形成了以黄磷为主干的产品链,并分段进行销售,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了市场。 为扩大产品规模,川东化工从1997年开始,兼并了重庆南岸化工厂、扬子江化工厂、重庆试剂总厂等,收购了贵州惠水农药厂、黄磷厂、重庆东方试剂厂、广西柳州化工公司等多个企业,公司总资产已达5亿元,主产品三聚磷酸钠,年产能已达18万吨,目前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可向国家纳税近5000万元,将连续30年保持盈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企业发展了,川东人又自觉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他们将5台黄磷炉改造后进行尾气回收,回收的气体成为三聚磷酸钠、甲酸钠、甲酸钾等的热能和原料,一年可为企业节约上千万元。他们还投入数百万元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并实现了“零排放”。近几年,企业在生产规模增长近4倍的情况下,用水量仅为原来的1/3,一年可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每年排放的10多万吨废渣也全部卖出做成水泥掺合剂,一年可获利120多万元。对污染较大的磷泥,企业建了6套回收装置,一年可提取黄磷600吨,价值600万元。川东人的磷化工之路是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