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沧州炼油厂作为沧州市第一大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了350万吨,固定资产超过了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20亿元,而且连续9年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和河北省工业企业10强,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说起企业的发展史,办公室老主任荆健生有一句“名言”:咱沧炼能有今天,纯粹是改革开放给“放”出来的。这个“放”,指的是国家从1984年开始的对国有企业的“放权松绑”。 始建于1971年的沧炼,起初加工规模为50万吨/年。在过去完全计划经济时代,从投产到1984年的14年间,因为没有任何自主权,企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1978年,厂里想为职工建一个自行车棚,将申请报告上报给主管的沧州地区化工局,可化工局也无权决定,便又层层报上去。从地区化工局到省化工厅,最后再到主管的河北省领导,等报告批回来时,时间早已过了大半年。最后的批示是:同意企业的申请,但要由炼厂自筹资金兴建。可厂里没钱,结果自行车棚还是没建成。 我大学一年级寒假到在沧炼工作的哥哥家探亲。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沧炼,也正是企业被“放权”前的1983年冬天。这第一印象让我心里发凉:炼厂所在地当时号称沧州的“北大荒”,到处是盐碱地。工厂连个正式的大门都没有,除了家属区那几幢低矮破旧的三层楼房,就是大片散乱的平房了。生活区的路还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远处孤零零竖着的是当时俗称“一顶二”的炼油塔。 tujian.org 可是,短短几年过去,我大学毕业前再到沧炼时,这里已发生了巨变:昔日的“一顶二”不见了,一排排高大的炼塔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到处生机勃勃。生活区里,一幢幢整齐排列的居民楼取代了平房,宽敞的马路两侧绿树成荫,小花园里水声潺潺。 当时已在党委办公室工作的哥哥说,国家提出“放权松绑”,犹如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到4年,企业的固定资产就由3500万元猛增到2.15亿元,年加工规模也由50万吨扩大到150万吨,人均年创利税超过了4万元,在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列第307位。他说得我心里直痒痒。毕业分配时,我主动要求来到了沧炼…… 作者单位:沧州炼油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