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 本报编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月12日来了。这是一个不需要用喧嚣来纪念的日子。甚至连写下5月12日这几个字,我们都担心会触痛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的神经。 老北川县城外,悼念的车队排出几公里长,人们的悲伤并未走远。曲山小学原址旁的土坡上,草丛中的虞美人花开得依然灿烂。痛并生长着,这就是“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到来时,地震重灾区的现实。 在过去的“365里路”上,身处地震重灾区的人们用泪水滴穿了一个个暗夜,又用希望描绘出一个个黎明。虽然悲伤依然无法遁形,但希望却在倔犟地生长。 1年后的今天,背着妻子回家、感动世界的“情意男”吴家芳重新组建了家庭;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北川母亲张崇丽已经在孕育新的小生命;从堰塞湖中打捞起运输车的谭昌武、黄朝兰夫妇,依然开着他们的“车坚强”满怀憧憬地奔波在路上;四川安县黄土镇方碑村的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在地震中轰然坍塌的北川中学已经拥有了完美的设计方案,动工在即……逝者已矣,生者仍须前行。 地震破坏了大地的肌理,掩埋了无辜的生命,但没有摧垮中国人的意志,没有改变中国人乐观的性格。不仅如此,灾难还重新唤醒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开始反思“人定胜天”的妄自尊大,并认真审视社会管理制度中的漏洞。2008年6月8日,我国首部针对地方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出台;2009年3月1日,《中国地震烈度表》和《公共地震信息发布》两项新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2009年5月12日,中国迎来了第一个防震减灾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震带来的,不仅有对制度的修补,还有对美好人性的激励。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中国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在地震发生后的1个多月内,地震灾区收到社会各界的捐赠额达454.32亿元;在灾后救援过程中,13万官兵、14.5万志愿者积极赶赴灾区……在我们为失去母亲的孩子悲泣时,在我们将自己的血液输送给灾区同胞时,已被物质钝化的心灵重新恢复了柔软。灾难是对中华民族的严正考问,也是对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展示。 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在废墟之上,花朵再度盛放。这里有逝去,更有重生。 365个日升日落,365度月圆月缺,饱受创伤的地震重灾区,虽然还没有告别昨日的伤与痛,但大爱已经托起了希望,真情温暖了心房。一个个重建工地,热火朝天;一阵阵读书声,琅琅回荡;一座座新建房屋,拔地而起……春风抚慰着受伤的心灵,美好与快乐又在加快生长。不一样的5月12日,正在向全世界诠释着中国力量。 在“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到来之际,回望过去的1年,我们不是为了叙述曾经的伤痛,而是为了探寻我们民族面对巨大的灾难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为了新的启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