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毅 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北京市已经归集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188亿元,但全北京市只有158个小区使用了3073万元,仅占0.17%。剩下99.83%的巨额资金长期闲置,只能收取低额的银行利息。 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既不是税,也不是费,而是在政府倡导下设立的、带储蓄性质的专用资金,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改造。它相当于房屋的“养老金”或“医保金”,当房屋体弱多病之时,不至于出现无钱看病的窘境。 “养老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只能得出两条结论:一是房屋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无病无灾,所以没有动用专项资金的意愿;二是资金支取难度太大,想用也用不上。从常理判断,第一条结论显然难以成立。 据《成都商报》报道,截至目前,成都约有40亿元房屋维修资金存在银行。而要动用这笔维修资金,却很麻烦,每次支取须60%以上的业主同意,且每个人都要签字。 今年底,成都将给市民发放房屋业主专用卡,只要轻轻一刷就能表达是否同意使用维修资金。同时,成都正在进行前期调研,将出台维修资金投资的操作细则。以后,市民账户上的维修资金将用于投资,获取的利益归市民所有。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投资很有必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专项资金迷恋于银行的富贵,岂不是更加嗜睡?大量资金得不到应有的利用,设立专项资金还有何意义?难道按照总房价的2%(注:各地略有差别)缴纳商品房维修资金的广大购房者自己不会理财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将签字变为刷卡,提高的只是“动手效率”,而“动脑效率”却很难提高。面对生锈的大门、损坏的摄像头,不想修的业主怕是少数,但质疑物业管理费用途的却不是少数。因此,对维修资金如何使用并不了解,在维修资金的使用上的分歧等,才是造成房屋“养老金”嗜睡的真正原因。而要叫醒这笔资金,必要的权责明晰当是第一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