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深圳市计划投资上百个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1900多亿元,主要集中在海陆空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领域。目前,各相关部门已对项目进行审定,各项指标已确定,这是记者日前从深圳市发改委获得的最新消息。
“圈圈”强化辐射能力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深圳市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深高速、107国道两条深圳通向外部的道路已严重超负荷运行,每天数十万计的车辆拥挤在这两条通道上;今年深圳机场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900多万人次,而实际只能满足1800万人次;到201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将达到2500万标箱,仍有1300万标箱的缺口;此外,深圳铁路的长途发送能力严重不足,只能满足600万人次的需求。
据悉,深圳将以“泛珠三角”基础设施合作为契机,优先发展以铁路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对外大通道,重点加快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的建设,推进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打通与首都和华北地区密切联系的京广深通道,疏通与中原地区密切联系的京九通道,拓展与长江三角洲密切联系的杭福深通道,积极推进与西南地区密切联系的蓉茂深通道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深港通道,为内地和香港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加强与“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广州—深圳、深圳—惠州、深圳—东莞等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强化深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强化深圳主枢纽港和“泛珠三角”区域的航空门户枢纽地位,着力打造深圳—“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运输网络。“十一五”末初步形成深港“半小时生活圈”、“珠三角一小时商业圈”和“泛珠三角一日到达圈”。
公交拉近城郊距离
未来5年,深圳将着力解决运输结构不合理状况,长途运输由铁路承担,短途运输由公路承担。目前,深圳公交出行率低于40%,“十一五”期间深圳将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形成由主、干、次、支路组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根据“三条轴线、三个圈层、三级城市中心、十一个功能组团”组团式网状城市空间布局,通过修建城市轨道、快速路和发展大容量公交车等方式,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尽快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城市轨道骨干网络。新建1号线延长段、2号线、3号线、4号线延长段、5号线等工程,到2010年,深圳将建成总长约1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初步形成快速、安全、舒适、经济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将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和重要策略发展区紧密连接起来,并与城市主要对外客运交通枢纽进行良好的衔接,在城市主要客运交通走廊形成提供大能力快速运输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到2010年,深圳市“沿江高速、盐坝高速、南环路和北环快速路等“七横十三纵”基本建成。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西部过境通道将作为一份厚礼献给深港人民。
“三分离”明确枢纽地位
据了解,深圳对交通将实行“三分离”: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离;东部港区交通与和西部港区交通分离;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分离。深圳综合交通工程建设将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进一步强化深圳主枢纽港和“泛珠三角”区域的航空门户枢纽的地位,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以对外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站场、公路枢纽站、国际港口、国际机场和口岸站为节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与大型客、货运枢纽场站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提高交通枢纽的整体效率。配合广深客运专线和厦深客运专线的建设,初步建成以新深圳(龙华)站和平湖编组站为中心的铁路枢纽;优化调整公路网络和场站布局,形成我国南方公路网中的重要枢纽;将深圳机场建成依托华南、辐射内地、面向国际的客源地型大型中转机场和东亚地区货运枢纽,基本奠定东亚地区国际货运航空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强化深圳港作为我国华南地区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综合交通网中主枢纽港的地位,未来与香港港口联手成为远东国际航运中心;建成以城市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城市公交枢纽,形成公共交通与市内其他交通工具高效衔接、方便换乘的枢纽体系。
如何实现这些宏伟蓝图?深圳市发改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深圳将采取政府、社会、外商投资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政府计划拿出885亿元用于公益性、服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收费型的交通项目如高速公路、机场航站楼等项目则由社会和企业投资;外资及港资主要集中投在港口码头。这些交通项目将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到2010年,深圳将形成快速、便捷、通畅、绿色环保、节约型的特区内外一体化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本报记者 刘爱平 通讯员 艾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