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教育培训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返校日校友忆往昔:清华是我一生的名片
2011-05-26

  昨天,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正日子”。记者一早赶到清华园。此时,清华第一教学楼前,一批批各方赶来的清华校友已纷纷簇拥到接待台前。他们在红色名签上写上自己的毕业年份和姓名,并做成小签挂到胸前。时光一下穿梭到每个人的“清华当年”,“清华”成了他们一生最闪亮的名片。

  忆清华如血脉

  一家两代5位“清华人”

  51岁的吴忻,推着他86岁的老母亲,安静地朝远处赭石色的教学楼方向远眺。这个园子对吴家人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吴忻的母亲于1952年毕业于清华经济系,吴忻1984年从清华燃汽轮机专业毕业,一旁正在照相的哥哥吴仪,则在1985年拿到清华精密仪器专业的硕士学位。吴家人一辈子住在清华园西南区的宿舍里,算上去世的父亲和在清华教书的嫂子,吴家一共有5个“清华人”。

  “咱们都是清华子弟,当年我们一批孩子百把个考进清华。”谈话始终,吴家兄弟都没有怎么表达对清华的感情,对他们来说,清华就像流淌在血脉里的血液一样,平常又珍贵!

  毕业50年重返

  当年重基础,给了工作好底气

  虽然自从1991年,“61届暖气控制专业一班”的同学们毕业30年后,每隔5年,他们都要重聚一次;虽然清华目前的中央主楼,就是由他们参与、设计了大部分的暖通工程,但清华的日新月异还是叫76岁的张文兴老先生嘴里一直叨念:“咱们毕业50年咯,现在学校比过去大多了,认不得路了……”

  “61暖1”班的同学,1956年考进入清华大学。算上勤工俭学,他们一共在清华待了5年。“那时候,考清华并不容易。”“暖1”班里一位来自太原的女同学说,那年,太原六中考上清华的就两个人,另外有4个学生去了北大。 “班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在清华的5年,学校教会我怎样学习,怎样做人。”74岁的徐邦煦先生在退休前,是北京燃气热力工程设计院的一位总工程师。他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重视基础的培养,“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底气。”

  一个班同学

  一半在国外一半在国内名企

  航天航空学院门口,四个进入四十不惑之年的男人像后舍男生一样,相互调侃,他们是力学系94届的毕业生。

  接下来一聊,记者发现,其实他们是帮“鬼才”:张念目前在耶鲁攻读博士,郭英涛在企业里从事力学相关的工作,而老叶,读了力学又去读法学,最后却在银行系统工作。“咱们班上27个学生,有一半左右在国外,多在大学当教授,或者在知名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老叶努努嘴表示,清华就是个检验你是否是专业人才的地儿。“你看吧,这平常说说笑笑玩玩闹闹都一块的,但上课考试,就有的人坦荡荡……”老叶喜欢把自己没有坚持力学学到底的原因,归为到自己同辈“鬼才太多”。老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个海南考过来的同学,他是理科生,但是语文和英语(论坛)单科,都拔得海南省头筹,“啊哟喂,当年我们拿着牛津词典考他,不带被问倒的。”

 相关链接
·江苏未来5年将选1万名大学生赴农村任教
·“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出现意外伤害怎么办
·虎妈育儿遭非议 中国教育未来还需“中西合璧”
·裸辞已成职场趋势 月薪六千难招技术中层
·13岁女孩为救落水8岁童献身生前辗转3个家庭
·沪开设老年学历教育 首批设钢琴等4专业
·家庭教育再受热捧 千家长报名瑞思教育讲座
·广东推广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免费读公校
·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
·成都抽测三好学生体质 身体不过关取消资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