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学分互认先行先试,如今却热度已过,渐渐趋冷
近日,江浙沪三省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高校间将开展网上选课计划,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此举引起人们关注。 高校学分互认,这在广东高校中已经实行多年,然而,如今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不少互选课程相继“倒闭”,这是为何?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广州的两个“大学圈”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广州石牌地区6所高校,它们内部都开设了学分互认的公选课,但学生对此却积极性不高,学分互认制度大有“式微”之势!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因为学生有偏见,还是制度有缺陷?这或许能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即将实行的学分互认带来启示。 学分互认,广东高校开先河
所谓“学分互认”,是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经转换作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一般来说,大学生只在校内选课,能够跨校选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视野,也为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学分的顺利互认要以各校间课程共享为前提,所以真正实行起来并不简单。目前广东高校也正面临着一些困难。 广东开展课程互选有近十年了,早在2003年广州石牌地区6所高校间便推行。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是从2005-2006年第二学期开始试行的,2006-2007年正式启动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各校开出的课程,公开给各校学生选报,都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上课。刚开始实行学分互认的时候,曾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媒体也给予了充分报道。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何“好处”?羊城晚报记者查阅到当时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通知: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跨校选课不受专业限制;取得的成绩与学分,各校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予以承认;完成跨校选修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开课学校发给单科成绩证书;对跨校选课、修满规定要求学分的学生,颁发相应的专业证书;学生若提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应允许提前毕业。 互选课程,大多开不下去
学分互认实行了多年,推行效果如何,这几年极少被关注。近日,记者在广东高校中采访发现,石牌6校联选的教育学、心理学很受热捧,由于华师在这方面很出名,所以报名的人数还蛮多,现在依旧在开课。但是记者在大学城采访了很多学生,他们都表示,极少听说还有学生在跨校选课,甚至有不少学生连10所高校间可以课程互选都不知道。 尤其是在大学城,目前课程互选制度颇为尴尬。据了解,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跨校选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课程开不下去,有些课干脆取消了。2007年3月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发出了一个通知,说根据报名情况,所开公选课程只有《英语口译》一门课达到了规定的最低开班人数,所以那个学期广外互选课程只开设了《英语口译》一门,其它课程暂不开设。 这样的尴尬并不少见,记者在“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中看到,大学城10高校互选课程列表中,只有华南师范大学(8门课)、广州大学(6门课)、广州中医药大学(3门课)、广东药学院(3门课)和星海音乐学院(1门课)5所高校还有开设互选课,其他学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5所学校,所开课程都显示为“0”。中大一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公选课时开时关,主要是学生选得太少,开了没人上不得不取消。 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石牌某高校的学生告诉记者,目前各高校还开设不少互选课程,也有学生选修,一般都在周末上课。华师历史文化学院的锐霞同学说,她报了六校联办的爵士舞蹈课,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不过她说,虽然是6校的公选课,但其实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本校的,只有一两个是校外的。 华师教务处透露,今年大概有1000名学生报华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华师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小祝同学就是其中一员,她说,上课时课堂上有200多人,有来自石牌6校的,当然由于上课就在校内,华师本校是最多的。 然而,在大学城的大学生,对10所高校互选课的认同则很低,一位学法学的女生大一时选了华师的心理学科,是因为感兴趣,后来就再也没选了。很多大学生表示,关于跨校选课的事,也看到过通知,同学间也讨论过,但最后周围的同学都不了了之。 并且很多学生对这些互选课程还存在疑虑,“花了钱上课,自己的学分能否得到承认?”还有同学表示,对于跨校选课也偶有心动,但是因为跨校上课路程远,时间安排也很容易冲突,感觉很不方便,所以也只好作罢! 作者:夏杨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