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上小事件的大影响
国共合作的句号:五月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清党反共,4月1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后来被驱逐的苏联驻国民党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说这是“狗咬狗,和其他军阀一样,他们是分赃不均打起来的。”6月22日,冯玉祥公开转向蒋介石一边,要求武汉国民党遣送鲍罗廷回国,并与共产党分离。鲍罗廷的火气很大,他把国民党比喻为“马桶”,“尽管你经常冲洗,可它仍旧散发着臭气”。但是让武汉的汪精卫下定决心的还得说是共产国际(莫斯科领导的第三国际)发给中共的“五月指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月指示”要求中共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吸收更多的工农领袖到国民党中央,革新它的上层;动员2万共产党员和两湖(当时在中共的领导下)革命工农5万人,编成几个新军。这些要求无异于与虎谋皮,桂系名将黄绍竑记述了他和一个共产党人的对话,这个共产党员劝他反蒋实行土改,黄说土改的政策会遭到地主和自耕农的反对,当时的军队里士兵既有出身佃农的,也有出身自耕农的,军官则十分之九是家里有几亩地的小地主子弟,其余十分之一在当了军官以后也想置几亩田。要土改,就是去毁灭他们既有的生活基础与生活希望,他们岂能容你?就当时的政治现实来说,黄的分析显然比共产党的判断更符合实际。 tujian.org
但是,来自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私下里擅自把莫斯科的来电拿去给汪精卫看,希望能够渐次推行。而汪把莫斯科的指示在党内高层公开出来,其结果可想而知,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最终确定了分共方针。共产国际一手促成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也在它的手上划上了句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九·一八”事变的参考:中东路事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东北易帜后的张学良一心想收回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先在1929年5月27日,指称苏联违背协议在东北宣扬共产主义,搜查苏联领事馆。7月10日,又将苏方中东铁路局长、副局长等59人驱逐出境,并同时查封了苏方的有关单位。苏军因此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国民政府也对苏宣战。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从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大小战斗进行了数十次,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 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只不过死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1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此一事件,虽属中国收回自身权益的行动,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不仅损兵折将,人民遭殃,本就残破的国家更是尽失颜面,而且还暴露了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国际社会在中国东北问题上可能干预的程度,从而为两年后日本关东军大胆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中东路事件,共产国际远东局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一九二九年九月,又给中共发来了命令,“谁忠诚地、真正地、坚定地、并且是毫无保留地武装起来保卫苏联,谁才是革命者,才是国际主义者”。中共中央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对此,已离开领导岗位的陈独秀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说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拥护苏联”“于我们不利”,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 为此,并鉴于陈独秀等人根本反对现有的政治路线,很快中共正式决议将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