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记者夏俊报道: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阶段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实施我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究员刘国宁、林西强今天在神七新闻中心向媒体公布了神七的主要飞行程序。按原先设计,中国航天员出舱完成各项试验,整个过程为20分钟,如果20分钟回不来怎么办?两位专家均表示,没关系,我们的极限设计时间至少是以小时计算的。而且,在飞行程序设计时,出舱活动就有二套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此次任务使用长征二号F遥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七飞船。为了适应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需要,神七对轨道舱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具有出舱活动气闸舱和生活舱功能,并与神六不同,取消了留轨功能。刘国宁表示,此次增加了气闸舱,为未来太空对接作好了准备。气闸舱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长江三峡船闸,当航天员要出舱时,气闸舱开始泄压,直至接近真空,而当航天员进舱时,再增压。同时,由于还保留了生活舱,因而神七对所带的航天员食品、药品等物品都有更高要求,需要特殊处理,不能因为真空而变质变形。虽然取消留轨功能,也就取消了太阳能翻板、推进器等设备,但由于航天员要穿上舱外航天服出舱活动,因而神七的舱门要比神六扩大了不少。 tujian.org
据透露,在出舱活动前约15小时,航天员将进行舱外航天服在轨组装、测试和在轨训练。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第一方案是,在飞行第29至30圈的连续测控弧段内实施出舱活动,飞船飞行三天后返回。若由于航天员身体对太空失重环境适应问题等原因,第29至30圈不宜实施出舱活动时,则采取第二方案,即在第44至45圈实施出舱活动,飞船飞行四天后返回。实施出舱活动时,一名航天员位于返回舱,二名航天员分别穿着我国研制的第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报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飞船轨道舱,其中一人进行舱外活动,在舱外回收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板材料外太空暴露试验样品,进行舱外行走体验,舱外活动时间约20分钟;另一名航天员在轨道舱内,为舱外活动航天员提供支持。据介绍,舱外航天服相当于一个微型飞船,为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生存和工作提供生命保障和安全防护,它不仅能供氧,还可以吸收人呼出的二氧代碳等有害气体,还具有防止太空辐射、防止微小太空垃圾撞击等防护功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航天员出舱活动结束后,将释放伴飞卫星,并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等试验。而当神七返回舱返回后,伴飞卫星还将进行轨道舱伴飞试验。据介绍,伴飞卫星重约40公斤,属于微小卫星。虽然小,但伴飞卫星也是五脏俱全,其他卫星有的功能它都有,而且也是今后卫星的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