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郭老名言“科学的春天来了”传遍大江南北。1981年我考上了童年梦想的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大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90年代初,因为无任务可干,科技人员跳槽风也刮进了航天队伍,外国大公司的班车甚至开进了我院生 活区,接送跳槽的科研人员。为了走出困境,留住人才,院里做过台灯、电扇、音响;为了发展事业,稳定队伍,院里还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大家承揽国外发射项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项目。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人类太空活动的舞台就有多大。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把人送上太空的运载工具。我们决心在原有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的基础上,研制更大推力、更可靠和更安全的长征二号F火箭。 tujian.org
那时的困难难以想象。比如一发火箭需要上千种、四万余只元器件,而国产元器件失效率比较高。我们的研制人员就在设计上想办法——采取冗余措施,坏了还有备份。可是这样就增加了火箭重量,于是又想办法——通过提高火箭运载能力来解决。类似问题有很多,攻关大项目就有100多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火箭逃逸系统,我们只在外国画报上见过部分外观,而对怎样设计制造一无所知。某航天大国曾说,中国的工艺和生产水平无法达到载人航天对火箭的技术要求,只要中方出资,他们可以直接提供图纸和产品。但是我们拒绝了。 tujian.org
勇攀科技高峰,是航天人刻骨铭心的志向;不达目的决不退缩,为国争光,是航天人义无反顾的追求。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年轻一代,大家振奋精神,顽强进取。 tujian.org
为了送神舟飞船上天,我院科技人员一次次对着国旗庄严宣誓:以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系统老总们带领科研队伍,从元器件开始,一个个地筛选。在设计、工艺、生产、检测、试验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多少不眠之夜,研制人员熬红了双眼;有多少阖家团聚的节日,设计、工艺、生产、试验人员紧张地忙碌在攻关前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