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钓鱼岛
tujian.org
民族情绪干扰平等交流 现实矛盾考验东亚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只有通过哪怕像毛细血管一样细小的各种对话渠道,处处支撑中日韩三国关系,才能构筑健康的东北亚。"这是韩国媒体近日为搞好东亚地区关系支的招。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首次在东盟和中日韩框架外举行了领导人会议,很多专家说这是"划时代的"。但因为有美国的阴影依然"活跃"在这个世界瞩目的地区,还有专家说"东亚三国再怎么团结,也达不到日美关系、韩美关系的高度,同样,也难达到欧洲英法德那种稳定合作的模式。挡在东亚面前的沟沟坎坎确实还很多,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民族主义情绪,越过哪个都不容易,但如果三国真有愿望走得更近,想化解历史造成的种种不快,现在或许是不错的机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日韩迎来"平等交流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前些年,很多出国工作、学习或旅游的中国人不管是到了欧美国家,还是中东或是非洲国家,常会被当地人好奇地问"你是日本人吗"或"你是韩国人吗",往往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才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但这样的尴尬随着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很多外国人会一次就"猜中"他面前的"黄皮肤、黑头发"是中国人。这样的细节,其实说明了中日韩三国在人种上的相近之处。东亚人种虽然一样,但世界对中日韩三国的认识还是有差别。德国国家传媒研究所亚洲部的研究员彼得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以自己看过的几部记录片做比较说,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最丰富也最复杂,从孔子、毛泽东等历史人物到现在的"拆迁钉子户"都有涉及;日本和日本人的形象比较单一,主要是"讲礼貌"、"守纪律"、"日本制造"、"环境美丽"等,但日本是一个西方国家;除了韩国的汽车、电器外,德国人对韩国和韩国人形象比较模糊,但德国对朝鲜的报道很多,在报道时,会侧面描述韩国的优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日韩三国正迎来历史上首次平等交流的机会。由于日韩两国二战后经济上飞速发展,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用"东亚奇迹"、"东亚崛起"等词来描述东亚。中国改革开放后,世界又用"中国崛起"来形容中国。不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成就让很多国家羡慕,其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也是很多国家想效仿的样板。韩国《朝鲜日报》曾称,东北亚是个"巨大的地区"。韩中日交易量占全世界交易量的15%,每年该地区互访人员接近1500万人次。而韩国国际贸易联合会主席金嘉崔此前曾表示,到2010年中日韩三国的GDP和贸易额均将占到世界GDP和贸易额总量的1/3。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