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国产ARJ21-700支线客机正式转入试飞取证阶段
2009-05-20

中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飞机,于11月28日在上海实现圆满首飞后,12月18日经专家评审会审议,正式转入试飞取证阶段。这是ARJ21飞机研制进程中又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我国民机研制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tujian.org

此次中国商飞公司ARJ21飞机项目转入试飞取证阶段审查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金壮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中国商飞公司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两院院士顾诵芬,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罗荣怀以及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等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幸福航空公司、上海电气金融租赁公司等用户单位代表和国内研制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会议充分肯定了新支线飞机项目所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已全面完成试制阶段的工作任务,具备了转阶段条件,可以转入试飞取证阶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ARJ21飞机的基本型定义为ARJ21-700,研制进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预发展、工程发展和批生产四个阶段。工程发展阶段又包括详细设计、全面试制、试飞取证等阶段。目前,ARJ21飞机正进入试飞取证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试飞取证阶段,ARJ21-700飞机将选择不同的机场、航线环境和航程,严格考核、验证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安全性、舒适性、适应性及其环保节能效果。在试飞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将根据飞行状况对飞机各项性能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ARJ21-700飞机将据此进行完善和优化。

tujian.org

评审会上,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金壮龙表示,ARJ21飞机项目成绩来之不易,广大参研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贡献。6年多的研制历程,使我们在项目管理、产品研发、总装集成、适航取证、市场营销、供应商管理和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ARJ21飞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民用飞机产业体系的建立;探索了一条“主制造商—供应商”的民机项目发展模式;锻炼了一支既了解国际规则和适航要求,同时又能够把国内的承制单位以及国际的一些系统供应商集成起来的人才队伍;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使得我国有了一个自行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机产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金壮龙总经理还指出,ARJ21飞机项目研制任重道远 。按照研制程序,ARJ21-700飞机转入试飞取证阶段后,预计将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试飞取证工作,后续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确保质量,抢抓进度,全面推进ARJ21飞机项目的各项工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要进一步加深对研制新支线飞机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大力协同,全力以赴,及时解决研制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要严格要求,建立健全民用飞机研制生产、供应商管理、适航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保证体系;要加快新支线飞机产业化建设步伐,尽快开展新支线批生产技术改造工作,加快新支线飞机产业政策制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军报透露:歼-10所配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00公
    ·《集结号》在台湾大受欢迎:国共内战解放军
    ·美军在巴格达地区逮捕4名什叶派武装组织成
    ·中国驻西沙部队有望告别蔬菜靠大陆补给的历
    ·欧盟舰队下周起将在索马里附近海域打海盗
    ·驻伊美军F-16战斗机起飞时着火 飞行员逃离
    ·印度新型战斗机采办项目进展顺利 进入最后
    ·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籍老战士访华团
    ·韩媒称朝鲜警告韩国停止侵犯领海 放弃侵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