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潜艇在未来战争中将担负敌后破袭等任务
2009-05-20

保卫祖国万里海疆,是人民海军的神圣职责,而潜艇部队,则是捍卫共和国万里海疆的水下“钢铁长城”。改革开放30年来,我潜艇部队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在波涛汹涌的洋面上下,谱写了一曲曲忠诚祖国和人民的壮丽凯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装备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飞速转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之初,我潜艇部队潜艇数量不少,但种类较为单一。那时,仿制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占绝大多数,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常规潜艇刚刚建成,还未形成战斗力,而核潜艇仅有一型攻击型刚刚自行研制成功。 tujian.org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中国潜艇的研制带来了飞速发展的动力。中国潜艇研制者们在全面采购、仿制到自力更生进行中国化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充分消化吸纳世界潜艇的建造水平,大胆改革创新,为自行研制中国潜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很快我国就拥有了一支专业配套、经验丰富的设计建造队伍,从而使我国成为能够自行研制潜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卧薪尝胆练技艺,奋发图强终有为。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潜艇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同时,逐步由型号较为单一向多型号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以常规潜艇为主向核常兼备过渡,作战性能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海军既有常规动力潜艇,又有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中既有国产的,也有从国外引进的;核动力潜艇中既有攻击核潜艇,又有战略导弹核潜艇。经过30年的努力,我潜艇部队装备的潜艇已实现了隐蔽性好、安静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武器装备射程远、发射深度大、作战能力强的目标,不断提高我潜艇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才培养:由口口相传到日渐正规化的分级培养

tujian.org

一艘潜艇就是一座水下流动城市。高技术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驾驭者。操纵潜艇在深海远洋纵横驰骋、与敌较量,不仅要求指挥员具备较高的指挥能力和技术素质,也要求每个艇员都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在潜艇上,任何一个人、一个部位、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闪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使我潜艇部队人才队伍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过去,潜艇部队官兵的选拔和其它部队基本没有差别,采用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教学方法。1977年10月,海军在天津院校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院校培训体制,制定了干部培训规划,决定从1978年起恢复学员入学考试制度,实现择优录取,从具有高中学历的战士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4年制本科班次学员,从而实现了军官、士官培养由土生土长到院校培养,由单一培养到多元化培养,兵员结构由义务兵为主转变为以士官队伍为主的目标。目前,潜艇军官主要来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潜艇学院和其它相关海军院校4年教育获得本科学历后,方可在潜艇部队任职。现在,已有相当比例的潜艇军官拥有研究生学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潜艇部队还广泛开展军官、士官的终身后续教育,定期、有计划地对潜艇艇员进行三级七阶的不间断的提高教育,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变革为以任职教育为主,大大提高了艇员掌握新装备的能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军报透露:歼-10所配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00公
    ·《集结号》在台湾大受欢迎:国共内战解放军
    ·美军在巴格达地区逮捕4名什叶派武装组织成
    ·中国驻西沙部队有望告别蔬菜靠大陆补给的历
    ·欧盟舰队下周起将在索马里附近海域打海盗
    ·驻伊美军F-16战斗机起飞时着火 飞行员逃离
    ·印度新型战斗机采办项目进展顺利 进入最后
    ·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籍老战士访华团
    ·韩媒称朝鲜警告韩国停止侵犯领海 放弃侵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