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建立了全军作战部队首家博士后工作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此举标志着军队博士后工作开始走出科研院所,向一线部队和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推进。4年来,这个博士后工作站瞄准打赢紧迫课题攻关,带动集团军人才战略工程全面跃升,取得了可喜成果,被官兵誉为崛起在打赢前沿的“博士后方阵”。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筑巢引凤”解燃眉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部队信息化建设催生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申报建站的见证人、该集团军博士后工作站首任站长谢武钦,回忆当初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tujian.org
当时,该集团军党委面前难题丛丛:高新装备列装部队,急需尽快形成战斗力;一些作战“瓶颈”问题严重制约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加以解决;部队的训练方式、作战理论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难以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切难题,都指向一个症结:缺乏高技术人才。有人提出,能不能建立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吸引科研人才来站工作,既可以借智攻关,又可以促进集团军人才建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筑巢引凤!”集团军党委果断决策:通过军区政治部向总政干部部和国家人事部提出申请,在作战部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以人才建设为龙头,促进高新武器装备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tujian.org
2004年5月10日,全军首家作战部队博士后工作站在该集团军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久,某新型信息化指挥系统率先在该集团军列装。训练中,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了“拦路虎”,急得部队各级指挥员寝食不安。这时,刚刚诞生的博士后工作站解了燃眉之急。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教授缪海林欣然接受进站邀请,向工作站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论证严密、资料翔实、可行性强的攻关报告,得到了部队领导和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快,由缪海林教授领衔攻关的“某新型装甲兵电子信息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了部队试验考评,使该电子信息系统成为装甲兵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年来,先后有16名博士进入该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完成的数项科研成果均被广泛运用于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选题立项与打赢“同频共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过去,我们待在实验室老是为找不到科研课题犯愁,现在深入军事斗争准备一线,课题一找就是‘一箩筐’。”谈起收获,一名进站博士感触颇深地说,“在作战部队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最大的优势是选题立项与部队实际贴得紧、与军事斗争准备同步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