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37年被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茅氏家族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家族,英才迭出。茅以升、茅于轼即是其中代表。《我们家的人和事儿》(茅青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叙述了茅家五代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从中折射出一百五十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强国梦所作的努力、遭遇的挫折和走过的弯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茅以升无论在国民党时期还是在共产党执政以后都受到推崇,缘于他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大型现代工业项目,在当时中国整体技术水平和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建桥的难度非常大。整个工程共克服了八十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实属不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33年以升正在北洋大学(后改名天津大学)任教时收到弟弟以新的电报,说曾养甫约他速往杭州谈建钱塘江大桥事,他的同学杜镇远也来信力促以升接手建桥项目。收到信和电报后,以升非常兴奋,立即回电允诺。同年八月,以升赴杭州会晤曾养甫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开始筹备建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造桥“八十一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钱塘江大桥建造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技术难题则如座座大山,其中有一些问题之前已想到,也有一些是没有想到的。钱塘江波涛汹涌险恶,流沙深厚异常,江底变化莫测。今天造桥技术发达,对付这样的条件不在话下,但当初却非常艰难。周培源在一篇纪念茅以升的文章中总结了钱塘江大桥遇到的诸多难题和以升及其桥工处的人为克服这些困难创造的各种新方法:“他创造性地采用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了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建桥过程中,他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在急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起了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大事。” tujian.org
钱塘江大桥的建造成功使茅以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在建桥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茅以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而工程上困难重重,种种不测事故,令人气沮,我忽而愁闷,忽而开颜,几于寝食皆废。1935年,正式开工后不久,迭遭各种困难,好像全盘计划都错了,弄得坐立不安,我们正忙着变更施工计划时,外间闲言闲语就来了,说什么像这样做下去哪里成功?银行界的人听到了,更是为他们放款担忧。正在这个时候曾养甫忽然找我去南京谈话,他那时已调任铁道部副部长,问明详细情况以后,他正颜厉色地对我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我知道这种逼人的方法,曾养甫是惯用的,但我当时确很激动,心想,你看吧!我母见我这样就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以升的号)修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的如意金箍棒,还怕过不了关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