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俄海军现仅剩23艘核潜艇具作战能力 将投重金补充
2009-07-09

严令今年列装新型战略核潜艇反制美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月3日,俄罗斯主管军工的副总理伊万诺夫公开表示,俄40%的国防预算都投给了海军,比战略火箭兵、航天兵及空军所得的总和还要多,这些钱主要是投到了海基战略核力量——战略核潜艇的建设上。俄海军北方舰队及太平洋舰队都将得到最新式的955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该型潜艇生产数量,将根据国家财政的投入来决定。

tujian.org

8艘战略潜艇数量不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俄罗斯著名军事专家米哈伊尔·巴拉巴诺夫近日透露了俄战略核潜艇的现状,俄海军现在共列装有12艘战略核潜艇,北方舰队配备6艘,太平洋舰队配备5艘,另外1艘在改装后,专门用于“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所配的布拉瓦导弹的试射工作。不过其中的5艘战略核潜艇已快到服役最高年限,俄军一直在通过改进手段延长其使用期限,因此,俄海军通常处于战备状态的核潜艇应当只有8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战略核潜艇,俄军还有9艘949A型装备花岗岩反舰导弹的核潜艇及20条多功能核潜艇。但前者仅有5艘拥有作战能力,后者只有12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苏联解体之际,俄军仅战略核潜艇就高达27艘,比俄军现在拥有作战能力的全部核潜艇总数还要多,因此,补充新式核潜艇一直是俄军改革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紧列装新型核潜艇 tujian.org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水面舰艇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机动、灵活的核潜艇向来被莫斯科视作克制美军的“杀手锏”。前苏联保持了上百条核潜艇来维护战局中的破坏权。近年来,俄罗斯为了反制美国将反导系统推进到东欧地区,不仅恢复了其战略核潜艇的全球战斗巡航,而且还恢复了北方舰队核潜艇从极地地区全程潜态转场太平洋舰队的训练科目。即使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莫斯科仍在加快核潜艇部队的建设步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位于北德文斯克的“北方机器制造企业”中正在建造3艘新式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已在进行海试,“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已接到严令:海军必须要在今年列装“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核潜艇;第二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即将竣工;第三艘正在建造中,预计年内将开工建造第四艘。为配合“尤里·多尔戈鲁基”号的列装,俄军加快了布拉瓦导弹的试射速度,今年准备试射四次,如果全部成功,该型导弹将在俄军列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闻链接 / LINK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俄建潜艇缺资金和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俄军核潜艇部队建设耗资巨大,尽管俄国防预算向之倾斜,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而且长年来的国防订单的缺失,已经让俄军工企业流失了大量的熟练工人。这不仅给俄军核潜艇部队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性困难,甚至还产生一定的危害:去年“海豹”号核潜艇海试时出事就是因为技术性操作不当引起的;而今年3月25日,北德文斯克星星造船厂在处理一艘报废的核潜艇时,又发生了火灾。因此,面对资金及人才的短缺,俄军核潜艇部队的建设仍任重而道远。(郭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越边民广西大联欢向外界展示边境友好祥和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调查显示逾六成香港民众支持国家兴建航空母
    ·美军评中国军工能力:可以批量生产潜艇和两
    ·日本两艘军舰抵达索马里外海 展开反海盗护
    ·《2009年美国军力报告》
    ·《解放军报》刊文评美国09年度《中国军力报
    ·近半的受访港人认为中国能取代美国世界强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