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 两国人心所向
特约撰稿 瞿健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提议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敲定,我国将又多了一条能源进口通道。该项目最早由云南大学的李晨阳、瞿健文、吴磊等学者提议并论证。为了让读者对该项目有更深入了解,本报特约瞿健文教授撰成此文。 --编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能源进口通道格局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月1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表明,我国期盼已久的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陆上(中缅原油管道)和海上(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形成,战略资源供应紧张的态势可望缓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初步设计,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一期工程的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年,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石油进口及运输渠道多元化。同时,该项目还能带动我国西南地区炼化工业的发展,从而改善我国石油炼化工业的布局,提升云南等边疆省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将为缅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缅甸国内的基础设施,促进缅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缅关系,有利于我国“和谐周边”外交战略的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被乱说是“惩罚新加坡”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早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提到了石油安全的概念,强调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当年进口原油1.2亿吨。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达1.7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石油运输太依赖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担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