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汽车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未来沃尔沃中国化将贵在真诚和亲切感--中图网
2011-04-15
  在“中国[ZhongGuo]国学与沃尔沃[WoErWo]品牌文化”研讨会上,李书福和国学大师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显得有些腼腆。但在说及国学这样有文化的话题时,仍然充分显示了李氏话语的草根和调侃“文化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装得好,就能够产生奇迹,如果装错了,那就变成神经病了。”

  此言令人莞尔。许多年,草根性一直是李氏话语的魅力所在,它很少显得严肃,而是在活泼中见真诚,并越来越有灿烂的味道。这种草根言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ZhongGuo],国学既被束之高阁,但也从来没有在国民生活中消失过。民间生活化的国学,比之学术化的表述,来得更为生动和深刻。

未来沃尔沃中国化将贵在真诚和亲切感--中图网
织梦好,好织梦

  明了这一点,对于想通过牵手国学,为“安全、低调、高品位”的品牌理念找到中国[ZhongGuo]式解读的沃尔沃[WoErWo],至关重要。登堂国子监,沃尔沃[WoErWo]不是要体验中国[ZhongGuo]文化的庙堂之高,而是要通过这个切入点,融入中国[ZhongGuo]的民间。牵手国学,沃尔沃[WoErWo]首要的效果正是拉近了和中国[ZhongGuo]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本文来自织梦

  未来沃尔沃[WoErWo]的中国[ZhongGuo]化也将贵在这种真诚和亲切感。并且尽快给消费者一种中国[ZhongGuo]品牌的感觉,才是沃尔沃[WoErWo]相较其他国际豪车品牌的根本区别。中国[ZhongGuo]需要一种“自己的豪华车品牌”的荣誉感。红旗之后,还没有什么品牌能给这种空缺已久的情感诉求补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沃尔沃[WoErWo]应该向别克学习。别克第一次来到中国[ZhongGuo],就进入了紫禁城。上海通用也为别克演绎过中庸之道。这些机缘和人缘,加上美国式的直率,使别克和中国[ZhongGuo]有很好的亲近感,也可以说基本成为通用手中的中国[ZhongGuo]化品牌,官民市场都很吃得开。 织梦好,好织梦

  反观奥迪、奔驰和宝马,尽管他们也在融入中国[ZhongGuo]文化元素,但那只是外国人穿唐装旗袍的感觉,本土化从来不是它们的最重要诉求。它们更成功的地方在于演绎出国际豪华品牌的气势,撩动起物质化的欲望。这很实在,但不是最好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沃尔沃[WoErWo]坚持自身“低调的奢华”,这看起来很美很中国[ZhongGuo],适合中国[ZhongGuo]市场和其消费群体的美感诉求的。也带来北欧汽车独有的品牌气质。 本文来自织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低调的奢华”也是矛盾的,因为豪华从来都是高调的,是时尚潮流的,也是消费者内心热情所渴求的。这正是奥迪奔驰宝马一向宣扬德国豪华血统,虽然张扬而能够被追求的原因。沃尔沃[WoErWo]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豪华感,档次要能够超奔驰赶奥迪赛宝马,未来国产车品质更不能有落差。无论如何,能否保持国产车的品质和档次,仍是市场对“吉利旗下的沃尔沃[WoErWo]”的一个质疑。沃尔沃[WoErWo]需要扎实地化解掉这些疑虑。

织梦好,好织梦

  如此,再反过来,沃尔沃[WoErWo]可以形成“奢华的低调”。或者说,低调和奢华,谁都不是谁的形容词,而是一个中国[ZhongGuo]豪华车品牌的融合体。(陈志杰)

 相关链接
·“淘吉利”7天卖出1台车 汽车网购仍难破局--中图网
·玩耍遇车祸致癫痫 8龄童获赔27万元--中图社
·重庆车库将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中国图鉴
·宝马二手车中心开业 品质服务看齐新车--中国图鉴
·捷达200万辆纪念版已开始全面接受预订--中图网
·工信部发布第224批新车目录 包括三款新能源车--中图网
·广汽将在上海车展公布新能源车技术细节--中图网
·中外汽车企业巨头押宝“车联网”--中国图鉴
·大连拟将出租车收费调整为时距并计方式--中图社
·海淀停车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车位缺口达三成--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