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轻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东外向型企业调查 珠三角出口制造业分化加剧
2009-05-06
    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的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不仅广东,包括国内外都在关注:出口制造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的珠三角,此次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广东出口制造业是否进入调整周期,企业能否成功“过冬”? 

    “广东的外贸出口制造业确实受到很大影响,但广东产业基础非常强大,到目前为止还不至于伤筋动骨。”近期一直在珠三角地区调研的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出口3010亿美元,占全国总值的28%,增长13.5%,低于全国22.3%的增幅。正在进行的104届广交会上,广东交易团的成交有所影响但总体平稳。而从反映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企业关闭情况来看,今年1—9月,东莞外资企业关闭627家,占全市现有外资企业总数的4.2%,数量上与过去10年基本持平。但有关人士也表示,如果外部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排除到年底关闭企业数会有所上升。 

    记者最近赴珠三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出口加工制造企业的分化正呈加剧之势。一方面确实有一批企业已经难以为继,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为突出,如合俊、百灵达等,但倒下的企业在近年来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产品结构等方面,本身都有很多问题,内外交困之下,这次的金融危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珠三角也有一批企业正在积蓄力量,抓住时机进行转型升级或开展并购,深圳研祥科技、广东易事特、东莞宏威、深圳华强……这些曾经陌生的创新型企业正在迅速崛起。这些企业不少都是从加工贸易起步,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快速进入跨国公司的生态链,实现自身的超常规发展。他们的发展势头和前景让我们有理由对珠三角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更要看到,大部分的珠三角出口加工制造企业,现在确实还处于“过冬期”。今年1—9月,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3155.3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39.3%,同比增长9.7%,增幅和在全国占比都有所回落。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和9月份的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大幅回落,这表明企业进口备料和原料库存减少,预示着我省第四季度乃至明年初的出口形势将较为严峻。这些具有先导性的数据,也已经引起国家和广东有关方面的注意。 

    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明起上调,我省也正尽力帮助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推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已于近日正式出台,广东正在加快推进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鼓励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此外,各地已针对性地解决制造企业的融资担保等问题。广东出口制造企业在政策环境上已经迎来一个良好的转型期。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处长汪涛认为,辩证地看,这次金融危机如果把握得好,也是珠三角一些出口制造企业加快转型的契机。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广东的出口制造企业现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决策。有的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可以进入高利润的品牌和销售环节,继续做外销;有些企业可以继续做代工,但要取得类似台商在笔记本电脑代工领域的垄断地位,并将部分环节转入内地和周边发展中国家;有的企业可以考虑转内销;有的可以从制造业转入第三产业。总而言之,“对不少广东的出口制造企业来说,确实需要借机调整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大商所6月将召开“中国塑料产业大会”
    ·外商对佛山陶瓷展兴趣不减
    ·玩具生产企业应关注新修订的美国玩具安全标
    ·钢琴制造商“不务正业”转产家具应对金融危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发展喜大于忧
    ·湖北将建300家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
    ·我国刀具行业遭遇上下游风险传导
    ·温州五金等中小企业再遭融资难题
    ·家具商广交会颗粒无收?传统出口市场消费剧
    ·紧固件企业寻求发展应从经营模式寻突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