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每年两三百家鞋厂倒闭 制鞋业面临洗牌潮 |
2009-05-06 |
|
制鞋业:新一轮洗牌浪潮悄然袭来
“作为鞋厂的老板,压力越来越大了。”东莞松江鞋材厂柏再骏总经理很无奈:“从去年到现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使得鞋厂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东莞,与柏再骏面临同样困境的鞋企老板不在少数。拥有600多名员工的东莞樟木头贝家鞋业董事长王伟告诉记者,东莞不少中小型鞋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实力较弱的鞋企已悄然倒闭。
当前,东莞正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鞋业该何去何从?在东莞这个被称之为“世界鞋都”的城市,制鞋业老板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抉择,新一轮的洗牌浪潮已悄然来临。
产业现状
每年注销两三百家鞋厂很正常
关于东莞鞋企大量倒闭的传闻在去年10月左右甚嚣尘上。有消息称,去年10月以来,东莞制鞋、家具等传统企业出现大批量撤退。更有甚者称,仅2007年前三季度,东莞就有数百家鞋厂倒闭。
是否果真如此?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秘书长黄春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掌握更准确的信息,他专门前往东莞市工商局了解情况。东莞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东莞开业和注销的鞋厂数量分别为883家和346家,2007年开业和注销的鞋厂数量则分别为501家和289家。到2007年,东莞累计有制鞋厂4404家。黄春明认为,相对于4000多家鞋厂的总量来说,每年注销两三百家是很正常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根据东莞市外经贸局等有关部门开展的调查显示,去年东莞有200多家台企终止了合同,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在制鞋、五金、纺织、家具等行业。终止合同的原因包括合同正常到期、“三来一补”转“三资”企业、经营不下去等。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认为,没必要对这样的结果大惊小怪,这只是行业内部洗牌的结果。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鞋厂从2万多家猛增到3万多家,但消费人群并没有相应扩大,造成产能过剩。鞋企通过杀价等手段获得生存空间,鞋价提不起来。如果一双鞋出口后卖100元,利润只有5—8元。有“世界鞋都”之称的东莞也不能避免这种竞争,一些实力弱的鞋厂必然会倒闭。
记者调查发现,让东莞鞋企处于倒闭漩涡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常登鞋厂的倒闭。去年12月20日,位于东城主山管理区大塘头村的拥有近4000名员工的台资企业常登鞋业有限公司停止经营,为员工支付了4000多万元的经济补偿金,在业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记者连日来走访鞋企集聚的厚街镇,试图在这里找到鞋企倒闭的蛛丝马迹,不过收获甚微。在三屯村,一位鞋企的员工说附近有一家鞋厂倒闭了。记者在他的指点下找到了这个空无一人的工厂。但据说,这家鞋厂并不是倒闭了,而是搬到了赤岭村,附近也没听说有其他的鞋厂倒闭。只是在赤岭村,记者才在知情人士的介绍下,找到了一家已经倒闭的鞋厂———德力鞋厂。德力鞋厂的原厂房已经成为对面一家电子厂的生产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产业分析
五重因素挤压鞋企生存空间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鞋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他们分析认为,至少有五重因素在挤压鞋企的生存空间。
油价高企导致原材料上涨
鞋企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变小,油价高企导致制鞋业原辅材料价格暴涨。
柏再骏说,从去年到现在,制鞋所需的化工产品价格出现了近20%左右的涨幅,鞋子的利润越来越少了。有些新材料,如TPU等,每吨上涨2000—5000元不等,这些材料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用替代品不仅关系产品性能、质量、档次,而且直接影响消费市场,企业不敢轻易使用替代品。
出口退税下调与加工贸易调整的挑战
东莞的制鞋业一直以来多是为国外品牌加工,承接外单成了众多鞋企主要的商贸方式,这种模式从去年起受到出口退税下调与加工贸易调整的挑战。
去年7月以后,利润本来就低的专业鞋类外贸公司,出口退税税率降低加速了它们的消亡。此外,2007年8月1日起,国家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东部沿海地区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必须把保证金如实交给银行管理,东莞不少鞋企加工成本为此提升了10%左右。 tujian.org
低价竞争产品易被反倾销
东莞有不少小型鞋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鞋类产品无论在耐磨、耐折、舒适性等各项指标上都不理想,这种低端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被消费者喜爱和接受,只能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中国出口鞋企发展迅猛,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市场上占据大半江山,令西方传统制鞋企业感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在制鞋强国意大利,生产一双皮面皮鞋的成本是东莞制鞋成本的7倍以上。
而这种低价竞争的产品容易成为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对象。2006年10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皮鞋企业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2007年6月,台湾也对大陆6类鞋靴产品课征43.5%的反倾销税。欧盟与台湾均在东莞重点出口地区之列,打击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有业界人士指出,从今年鞋企连续遭遇的缺工荒和欧盟反倾销事件中,暴露出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价格优势的经营模式所存在的不少弊端。
人民币升值鞋企不敢接单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攀升,目前汇率已上升到6.9:1的水平,让鞋企大为头痛。由于外商通常以美元下单,而东莞鞋企无论在支付工人工资还是材料采购方面均用人民币支付。由此,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下滑,直接削减了鞋类产品的利润。厚街一位从事外单加工的鞋厂老板表示,当前,港币和台币对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调。有部分来莞下单的外商提出以港币或台币来报价,正是希望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变相获取产品利润。例如,在月初以一对皮鞋100元港币(人民币接近90元)向工厂下单,如果港币贬值,两个月后收货时,100元港币可能只值80元人民币,无形中,工厂生产一对鞋子就少了几块钱的利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工成本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鞋企老板坦言,在制鞋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新《劳动合同法》的打击不小。新《劳动合同法》使企业雇工成本普遍增加8%以上,一些企业感到经营前景黯淡,干脆关闭转行。柏再骏说:“如果按照规定,每月起码要支付给每名普通工人2000多元。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是没办法挨过去的,我估计厚街不少鞋厂适应不了。”
据介绍,东莞今年各个行业工种薪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鞋业工资普遍上调15%左右。有鞋厂老板表示,今年4月起,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770元,普工一般工资都可以拿到1000元至1200元,技工则可以拿到1500元以上。
尴尬的是,鞋企在提高用工成本的同时还要遭受缺工的困扰。目前化工、食品、建筑等行业对劳工需求较旺,导致鞋业工人流动性加大,加上部分鞋类生产企业工作时间过长,熟练工人流失严重。记者在厚街三屯、赤岭等地探访时,见到不少鞋企纷纷贴出招工启事,缺工严重程度可见一斑。不少鞋企为了吸引工人,提高伙食标准,延长休息时间,但缺工现象仍较难缓和,不少鞋厂的生产线由于缺工处于半开半停的状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产业观察
制鞋业何时创出东莞名牌?
东莞的制鞋业曾令世界瞩目,但自有知名品牌的缺失正日益成为制鞋业发展的症结。在制鞋行业的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便是自有技术和品牌。如果不加大品牌打造力度,那么在世界鞋业产业链上,东莞未来势必被替代。
东莞作为一个加工制造业大市,其中鞋、纺织品和玩具占的比重很大,但东莞的制鞋企业多为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为主,当地政府从制鞋上获得的税收也不高。东莞的鞋业主要是做OEM,加工费很低,从鞋子整个的产业链来说,能够留在东莞的利润并不多。
以耐克鞋为例,它的品牌利润估计占到30%,然后是全球各种代理商大概又占去20%—30%的利润,市场销售再拿走20%—30%,实际上,耐克鞋留给东莞代工企业的加工利润不会超过10%。因此,尽管不少耐克鞋在东莞生产,但研发和销售却和东莞没多大关系。这样的产业链是断裂的。
当前,东莞正大力推进产业调整与升级,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也正以创新和精巧代替模仿和粗放。因此,制鞋业由“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迫在眉睫。当然,品牌的提升与打造需要政府、科技部门、科研院所和制鞋企业紧密联动,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在品牌化的征途中,首先应该发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多创办自主创新和名牌论坛大会,总结推广大型骨干企业创名牌的先进经验;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合作,推动主要产鞋区域品牌建设和水平的提高;第三是持续保持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是东莞鞋业突围的重要手段。民营企业可以设立制鞋的研究机构,借助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跟在一些大品牌后面先做中低端品牌,慢慢朝一流品牌进军。
在新形势下,东莞鞋企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往价值链的上端走,不要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下端,只图拿少量的加工费。事实上,凭借东莞制鞋业的先进工艺水平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只要在技术创新、营销方式和追赶潮流方面跟上,向国内外大品牌看齐,那么东莞鞋类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将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