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4%,同7月持平,而这是该指数继7月之后,连续两个月低于50%,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系列的严峻考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制造业的萧条?此状况能否在短期内消除?企业又该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围?
寒风袭来
“8月份,PMI指数总体变化特点可概括为‘稳中有落’。也就是说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变化的主要指数变化较为平稳,而购进价格指数回落较为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统计显示,8月份,PMI综合指数为48.4%,与7月相比持平。从数值上看,PMI综合指数和反映经济变化的主要指数如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均低于50%,但与7月相比,除购进价格指数外,PMI各指数变化较为平稳。从行业来看,有4个行业的购进价格指数低于50%,分别是: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
“8月份的PMI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变化。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发展继续呈现‘回稳’态势,企业成本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出口贸易有回升的趋势。”蔡进表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宏观经济的先行反映指标,PMI指数反映制造业的健康状况,其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衰退。”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处处长高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缘于市场疲软
针对PMI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对《中国产经新闻》说:“这基本符合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市场疲软和成本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和资金链,再加上信贷紧缩政策,所以很多企业就濒临破产。”
曹建海认为,市场疲软是根本原因,市场销量不增长而且出口又有萎缩的情况下,成本上涨的压力无法得到转嫁。在信贷紧缩政策下,企业又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来缓解资金压力,破产是必然会产生的。
目前,温州30万家制造企业正有20%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已有超过4万家企业倒闭,已经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温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是国内30多个细分产业的生产基地,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受贸易以及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高伟表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对于8月购进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最大环比跌幅13.5%,蔡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政策效果。我国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对一些产品的价格实行管制,其政策效果有所显现。第二,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近期国内一些主要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下降。第三,资金困扰。部分制造业企业受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利息上涨等因素影响,暂缓采购活动,导致产品需求有所回落。
短期难复苏
那么,制造业市场萧条的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呢?曹建海说:“由于出口萎缩和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短期内很难出现复苏迹象。”他认为,目前制造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品,比如建筑业或下游的工业企业,所以一旦在消费环节或出口环节出了问题,下游工业企业的产品又卖不掉,对装备和原材料的需求也就会减少。而这也就是近年来重化工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状况。所以,现在需求一旦萎缩,产能过剩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市场疲软的局面短期难以得到改善。
对于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蔡进说:“预计未来几个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短期内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很小,仍会保持放缓趋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趋势也不会改变,但涨幅不会太大。出口贸易仍会保持一定增速,但其发展变化程度要受到国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全球市场供求状况,美国经济何时振兴,美元汇率的走势变化等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国内通胀压力、金融环境、出口政策等因素的作用都会对后市出口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融资困难使出口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生产经营面临极大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企业需自救
“为了打开市场疲软的局面,我们往往采用的方法是扩大内需。但事实上,如果不真正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仅仅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扩大内需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的。对企业而言,缩小企业规模就是很好的自救方法。不要盲目地扩张,甚至可以把一些亏损的资产卖掉,将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研发上,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面向新的市场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是不可避免的。”曹建海表示。
对此,高伟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她认为,“在制造业疲软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冲出困境,一方面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则需要从自身出发,挖掘企业内部自身实力,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比如前一段时间降低出口退税,对很多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事实上政策显效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企业更多的应该是寻求自身的发展。”
也许,我们很多制造业现在仅仅是感到丝丝凉意,而这对于早已进入寒冬的浙江制造企业来说却似乎并不算什么。而历经考验的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浙江台州温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丁世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温岭来看,我们在企业‘过冬’方面有三个比较好的做法。第一,去掉加工,把中国制造改成其他国家制造。相当于把原材料或原料部分运到国外然后再进行加工。这样可以直接避免欧盟的反倾销打擦边球,从而使我们的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得到提升;第二,一些中小企业是上市公司,这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金,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第三,很多企业都选择先做强再做大。‘强’的重点在于科技研发,企业的目标是在这个行业里做强,掌握核心竞争力,而把其他相关配套交由其他企业去做。” tujian.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