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具全球视角 |
2009-05-06 |
|
当前,抑制通胀仍将是中国宏观经济的首要大事。根据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的CPI是7.7%,今年前5个月的CPI是8.1%,从去年底央行也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几个月下来,高通胀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完成全面CPI不超过4.8%的任务,希望已经相当渺茫。
分析持续高通胀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与国际因素有关:由于境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和持续的高贸易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激增,从而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由于过去两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了国内PPI的持续上涨,进而传导到CPI上面;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去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多次降息,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高利差使得中国央行以加息来抑制通胀变得不可行。
通过人民币大幅乃至一次性升值来抑制通胀,一直是一种有力的呼吁。但是,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目前的环境下,人民币已经错过了大幅升值的最佳时机——在去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表现良好,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强劲,较大规模的升值并不会对国内企业带来太大的冲击。但是此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动荡,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从而影响美国居民的消费力,进而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这使得中国的外向型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这个时候,一次性大幅升值将使决策者面临更大的抉择压力。 tujian.org
如果按照货币学派的说法,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则需要考虑全局性的货币因素,包括来自境外的热钱流入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也要考虑全球的流动性状况和全球的资源、商品价格情况,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和资本流动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因为国际资本基本上是在无界流动,哪个国家有更高的盈利机会,它们就会作为热钱而流入该国。任何一个主要大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宏观政策,都会对其他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种种迹象已经显示出,中国入世之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受到了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越来越变成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或者全球宏观经济的一部分。以往,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国际因素,主要体现在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和对中国的贸易状况,以及对中国的就业影响。而今,这一影响还体现在主要大国所处的宏观经济周期、他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的影响。
我们认为,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决策者要充分考虑这些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顺势而为”地制定宏观政策,而不能“逆国际市场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客观地说,过去几年来,无论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还是当前应对通货膨胀面临的两难,都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程度,更谈不上对国际因素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中国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成功之举,当属在国际资本市场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推动四家股改的国有银行到海外上市。除此之外,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趋势和波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利用国际市场考虑不多,并且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比如流动性问题——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空间,几年来境外热钱不断涌入中国,谋求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这些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给,带来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进而推动了通货膨胀。而人民币缓慢升值的政策,更加诱发了这些境外热钱的进一步流入。
显然,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国际市场的因素应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时,如果再用封闭的眼光看待宏观经济问题,或者仅仅把国际因素看作一个影响不大的变量——不更多地结合国际市场动向来决定宏观政策;不更多地考虑国内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以及会引发国际市场微观主体何种反应,及其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反向影响——那么,我们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上面的不利局面将不断出现。
|
|